印度的历史结构,很大程度上长期“停留”在类似中国的“春秋时代”——一个讲礼、不讲法,讲面子、不讲效率的多中心表演型秩序中。
当年的中国人,在春秋早期确实也热衷于“表演”:讲礼仪、搞会盟、互送宝器、按祖制分封,动不动就“用礼制征伐”——这些和印度今天的象征型政治/社会非常相似。
但是到了战国诸侯国扩张结束,开始内卷,从魏国变法开始、齐国变法、赵国胡服骑射、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可以说,变得不好就是个死,不变法死的更快。
在这种历史大淘汰赛之中,任何虚头巴脑的东西都被淘汰,最后留下来的是冷冰冰的算计、制度、经济发展:
- 秦先取巴蜀再取中原(去虚名求实利)
- 远交近攻
- 都江堰、郑国渠
- 军工爵位制
只有卷到了极致的,实际到了骨子的秦,才有资格在最后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