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日印的国民性格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实是和各自的地理因素有巨大的关系

CN
Lanli
关注
7小时前

为什么中日印的国民性格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实是和各自的地理因素有巨大的关系。

先说日本,特点最鲜明。日本古代农村的的特点是几个:

1/多山,土地互相之间间隔远,村落之间基本无协作和利益冲突,自给自足

2/ 自然灾害多,要求村民高度协同抗灾

3/日本是温带气候,降雨量有限,主要靠灌溉和精耕细作,这对村落的协同性进一步题号要求

所以日本的特点就是:高度协同性。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的文化就是高度一致,乃至出现了类似“寸八分”这样的文化,将思想异端者社会死亡,排除出集体。

也因此,日本在高度协同定位制造业如鱼得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出jit 等生产模式。

再说另一个极端,印度。印度古代的地理气候特点如下。

1/ 村落之间被自然阻隔,这点与日本很像

2/ 但是印度分雨季和旱季,稻子主要是雨季靠天吃饭,旱季则干脆放弃,因为蒸发量大,河里在旱季时谁也不多。因此印度的庄稼不需要精细灌溉(协同),各顾各。

在这种:高度去中心化/低协同的模式下,土地逐渐集中,因此发明出种姓制度以固化阶级,减少摩擦。

所以印度人的协同性很差。

其实观察一个东西就知道,就是火车准点率。

最后说中国,中国则不同。大平原为主,大江大河贯通全国,因此一个特点是流动性高- 这导致血缘成为重要的联系纽带。

村落内部需要一定协同,但对灌溉时跨村落的协同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官府的力量,兴修水利,调解纠纷(争水)。

这种小集体的协作/流动性,发展出来面子文化。面子就是社会地位,但面子是实时的,是流动的。你可以今天有面子,但你明天做了“错事”也可以没面子。

为什么农村婚丧要大操大办?这就是面子,这就是地位。

总之,中国人在小集体的协作上介于日本和印度之间,但是在大群体的协作上则更有优势。

推而广之,是否理解为什么日本米家居高不下,印度战斗机开着雷法就敢直接往上冲当了靶子。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Gate:注册解锁$6666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