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KYC、AML 到 KYT:稳定币监管的合规路径与技术突破

CN
2小时前

撰文:祝维沙

香港《稳定币条例》出台后,我已在《香港稳定币条例引发的概念混淆及其澄清》等五篇文章中进行了相关分析(详见无链网站)。本文延续 「澄清」 思路,聚焦稳定币监管的核心挑战:合规要求与技术特性的平衡。

部分观点(如汇生黄立冲《香港只是 「Web2.5」而不是 Web3》所述)认为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HKMA)对 KYC(了解你的客户)和 AML(反洗钱)的要求过于严苛。如要求 「实名穿透 + 数据留存 + T+1 赎回」。后面我们会专门讨论其必要性。必须清醒认识到:当稳定币锚定现实资产并接入传统金融体系时,监管升级是必然且必要的选择。本文将从信用基础、非银行机构困境、链上技术优势三方面,论证 KYC/AML 的不可替代性,并探讨基于透明度的监管优化路径 —— 即充分发挥 KYT(了解你的交易)的作用。

一、 澄清误区:隐私权、匿名性与监管必要性

隐私非秘密,匿名非目的

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在 1993 年《密码朋克宣言》中精辟指出:「隐私对于电子时代的开放社会很必要。隐私不是秘密。隐私是不想让全世界知道的事,但秘密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的事。隐私是有选择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 匿名是保护隐私的一种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中本聪的设计(使用公钥地址而非真实身份进行公开交易)旨在避免将交易者身份直接暴露于公开账本,符合埃里克・休斯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隐私是个人权利,个体应有权选择在何种条件下、向谁披露信息。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在披露必要信息(如符合 KYC 要求)的前提下换取服务,服务提供者则负有保护用户隐私、防止信息泄露给第三方的义务。

「实名穿透」 的现实合理性

处理好实名认证与公开透明的关系至关重要。「实名穿透」要求(即追踪至最终受益人)在金融监管框架下并非不可接受,这是现实世界(Web2)长期运行的基本规则。大量成功的 Web2 项目证明,合理的实名登记并未导致用户流失,关键在于信息使用的规范与保护。

现有隐私保护的局限性与悖论

当前加密货币的隐私保护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一次链上转账,交易双方即可窥见彼此账户的全部资产余额。若交易对手是熟人,个人财产状况便暴露无遗。财产信息向熟人暴露的风险,远高于向受严格保密条款约束的银行披露。银行有内部规章严禁泄露客户资产信息,而熟人则无此约束。若 Web3 生态期望实现大规模应用(「做大 Web3」),却拒绝在必要时让渡部分隐私权利,将陷入难以调和的实际悖论。

二、 KYC 与 AML:现代金融秩序的基石

定义与核心价值

KYC(了解你的客户):金融机构验证客户身份、评估风险状况的核心流程,是建立可信业务关系、防范身份欺诈的起点。

AML(反洗钱):阻断非法资金利用金融系统进行 「洗白」的防御体系,是维护金融系统安全、完整及司法正义的关键。

KYC:构建金融信任的锚点

比特币的信用源于其 「账本公开」 带来的交易可追溯性。同样,任何金融活动的基石都是信任。在传统金融体系中:

1.身份认证是可信起点:客户开户需提供政府等权威机构签发的身份证明(护照、身份证等),并通过 「面签」 及严格验证(地址证明核验、表格填写)确保证件真实且持有人匹配。这构成了最基础的信任锚点。

2.信用传递依赖于已验证的身份:银行以此可信身份为基础,收集信息、评估风险,自身成为金融网络中可信任的节点。后续的信贷评估、交易监控均建立于此。KYC 达标是有效执行 AML 的前提。

网络银行时代,人脸识别等技术部分替代了面签,但其在信用传递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上仍存挑战(如造假风险),常需辅以银行账户绑定(利用银行已完成的高强度 KYC)等补充手段。这再次印证了强健 KYC 机制的核心地位。

三、 非银行机构的 KYC/AML 合规困境

香港《稳定币条例》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但其在满足与传统银行同等强度的 KYC/AML 要求时,面临显著结构性挑战:

1.基础设施与经验匮乏:银行拥有成熟的客户认证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专业合规团队及与监管对接的机制。非银行机构(尤其是初创科技公司)建立同等效能的体系成本高昂、周期漫长。

2.身份验证接入受限:虽然中国等地已建立强大的身份验证基础设施(如公安部接口),但其接入权限通常限于授权机构(主要是银行),并非完全向公众或所有类型企业开放。非银行机构难以便捷、低成本地获得高保证级别的身份核验服务。去中心化身份(DID)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发展不平衡、成本高,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

3.「穿透、留存、T+1」 的防御逻辑:这些要求正是针对稳定币特有风险的核心防御:

实名穿透:确保最终受益人透明,防止匿名转移大额非法资金。

数据留存:满足事后审计与司法调查需求。

T+1 赎回:提供风险缓冲与核查时间,应对潜在的挤兑风险。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系统稳健运行,而非任意设限。因此,在现行身份认证体系和技术条件下,要求非银行机构独立承担与银行同等严格的 KYC/AML 义务,实践难度极大。相关抱怨反映了真实的操作困境。

美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稳定币不是没有道理。

历史经验表明,早期激进的 「加密无政府」 信条在实践中已被修正。然而,隐私与监管的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我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无论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架构)且透明的公共服务平台。用户需将部分隐私权利让渡给此平台,如同将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以换取秩序与安全。

四、 KYT:链上透明性驱动的监管革新

链上透明性:从挑战到优势

传统法币交易:不透明 → 依赖事后审计。

加密货币交易:链上公开可查 → 支持实时风险监控。

KYT(了解你的交易)正是利用区块链数据的固有透明性,通过分析公开账本实时追踪资金流向。

核心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实时监控链上交易活动,识别异常模式(如与高风险地址交互、使用混币器、异常快速大额转移),评估交易风险。

监管价值:

满足合规要求:助力交易所、钱包服务商等满足 AML 法规,高效识别并报告可疑活动,降低法律风险。

提升监管效能:为监管机构提供更全面、实时的市场全景视图,赋能精准监管与前瞻性政策制定。

强化风险管理:帮助机构基于历史交易数据分析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有效防范洗钱及非法交易。

业务价值:

自动化监控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展示合规承诺,增强客户信任。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产品与服务。

KYT 的独特价值:弥补非银机构短板

KYT 的核心优势在于:它充分利用了链上数据的透明特性,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非银行机构在客户身份尽职调查(KYC)初始阶段的相对劣势,使其后续的交易监控和风险分析效率更高。在某些场景下,追踪透明的链上交易甚至比追踪不透明的传统法币交易更具可行性。

五、 结论与建议:拥抱透明度,优化监管细则

1.重申基石:KYC/AML 不可替代。 KYC 与 AML 是维护金融体系诚信、稳定与安全的基石。在风险特性独特的稳定币领域,其重要性不仅不应削弱,反而更需强调。

2.承认差异,探索务实路径: 必须正视非银行机构执行高强度 KYC/AML 的结构性困难。监管细则设计应:

探索多元化身份验证方案:研究如何安全、合规地拓宽非银机构接入权威身份验证服务的渠道,或认可新型高保证级别验证技术(如成熟可靠的 DID 方案)。

实施风险为本的差异化监管:根据机构类型、业务规模、风险等级设定切实可行、有梯度的合规标准。

3.发挥加密原生优势:KYT 应为核心工具: 香港稳定币监管细则的核心创新点,应在于充分理解和利用区块链交易的透明性特点,避免简单套用针对不透明法币体系的监管模式:

明确 KYT 的核心地位:细则应清晰鼓励并要求发行机构采用强大的 KYT 系统进行实时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并将其明确纳入满足 AML 合规的核心要件。

4.构建 「基于透明度」 的监管框架: 监管要求(如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审计范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链上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分析潜力。可借鉴美国相关法案的 「原则性」 导向(虽或显 「粗放」)却为创新预留了空间,同时结合香港实际,在利用透明度优势方面制定更精细、更具前瞻性的规则。

综上所述:

KYC 与 AML 的严格要求是金融稳定的基石,不容妥协。支持可控匿名(即在满足监管底线如 KYC 后,交易层面可适度匿名)的 Web3 应用,才有可能与 Web2 生态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大规模普及。

香港金管局在稳定币监管中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为非银行机构设计一条既能坚守合规底线(KYC/AML),又能充分利用加密资产透明性特点 KYT 纳入合规要件的现实可行路径。未来的监管细则,应致力于构建一个 「基于透明度」 的创新框架,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同时,有力促进香港 Web3 生态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返20%,出入金快又稳,安全无忧!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