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在《投资问答录》中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
能从别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都是人才。
不管我们是不是人才,但从他人以及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在比较早的文章中,我曾经和大家分享推荐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大空头》,我认为它是描述2008年那场旷世金融危机的一部绝佳作品。
但那场危机可能我们的读者中有很多完全没有经历过,因此对它没有切身的感受,即便看了也只是隔靴搔痒。
但中国的房地产危机和房产崩盘则是我们每一位读者都亲身经历并且正在经历的事件。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认真地学习和研究。
在读《价值投资经典战例之中国恒大》(以下简称《价投恒大》)这本书之前,我曾经自信地以为自己对这场房产崩盘已经了解得不错了,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其中很多细节对我的震撼还是大大超过了我此前的理解。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原书中的一些细节(注意:该书出版于2019年):
下面这部分提问和回答的节选是作者著述时对当时房产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房价是否已经高得离谱?”
“存在即合理。如果房价高得不合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买得起?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成交量?”
“中国政府会主动刺破房价泡沫吗?”
“中国政府不可能主动刺破房价泡沫,这无异于经济自杀,因为房价大跌的后果是中国经济崩盘。”
“因此,站在政府的角度,过激的房价调控政策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出台。”
“房价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崩盘?”
“可以说,笔者看好地产股,赌的是国运,赌的是中国经济还能健康发展一二十年,短期不会硬着陆。”
“会出现地产商大面积破产跑路吗?”
“地产是个非常好的行业。其中一大好处就是轻资产,进入和退出门槛都很低。”
“破产跑路的开发商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赚到钱后识时务地转型了。”
下面这段是本书收录的2017年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一次公开会议上的演讲:
“如果你试图用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的房地产,无论你从供需关系入手,还是从库存入手,无论你说人口结构还是可承受能力,结论只能有一个,泡沫。但是如果你用这些东西来分析,你就错了。”
“日本在1990年房地产的顶峰期,所有房子的价值相当于日本GDP的200%;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期,全美国的房子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170%;咱们中国已经干到咱们GDP的250%,这个是现代资本主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数字。”
关于作者对房地产行业的思考,由于一些话题的敏感,我只谈一点:作者认为房地产商不可能大面积破产跑路。但现在的状况我们都看到了:包括万科在内的民营房地产巨头企业已经全面塌方。
关于陶冬的言论,有意思的是作为亚洲首席经济分析师他已经从经济学常识判断出了房价泡沫,但他在面对市场的疯狂时也动摇了自己的立场。
所有这些情形都和《大空头》中反映的癫狂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不同而已。
历史真的总是在押韵。
然而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无论泡沫多么癫狂,无论国情多么特殊,常识和规律都是不可能违背的。
可存在类似问题的仅仅只是房地产行业吗?
如果常识和规律终将发挥作用,那我们的未来会看到什么?会经历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