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沙丘路的毛圈狮子
撰文:Charlie小太阳
写在前面
20年前,我在中学时代就迷上了中国能源安全这个话题,并因此打开了后来走上宏观投资、全球支付、以及加密货币的职业大门。
在今天因 AI 和 Crypto 而引起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革命的历史机遇期,没想到故事回到了能源和电力这个原点。
货币的新锚
在AI时代,「电」成为了新的稀缺要素。
谁能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稳定地组织电力和算力,谁就更有资格把自己的货币嵌进下一代支付网络。
稳定币不是魔法,它只是把一国的产业链、能源链和结算链打包成一个可编程的「接口」。
当接口接在电厂与机房上,货币的锚就从黄金、石油,悄悄迁到了千瓦时。
如果我们看美元故事的时间线:上半场靠金本位,后半场靠石油本位,再后来是「债本位」——无可比拟的财政与国债市场提供了终极流动性。
这套体系不可能一夜就塌,而在这个「AI革命生产力、Crypto革命生产关系」的时代,它不再是自然的唯一选项。
当货币的锚从实物转向资产负债表,政治与期限就会渗入定价。
就算市场不认同最悲观的长周期叙事,也能看到另一条平行管道正在铺设中。
稳定币的飞轮
稳定币就是这条新管道,它把清算从跨境代理和消息系统,搬到公开网络和点对点结算。
地缘政治把抽象问题变得非常具体——当某些银行被排除在 SWIFT 之外、当卡组织在某些市场暂停服务,企业和主权自然会寻找「拔不掉电源」的通路。
这里不做价值判断,只谈物理现实:如果你的出口可以用一种别人拔不掉的轨道结算,你的议价权会以网络效应的速度复利。
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稳定币」这条新闻,表面看是代币,底层其实是能源。
过去十多年,中国在海外输出的不只是设备和工程,更是把发电、输电、储能、数据中心这套「电—算—用」的全栈能力打成了可复制的产品。
代币只是结算的用户体验,护城河在于电力与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实打实的供给能力。
这个闭环其实已经在一些地方以「无代币版本」运行。
电站的资本开支从中国来,设备来自中国,运维与备件来自中国,电费结算以人民币计价,资金通过香港与在岸离岸账户串起。
把墙上的插座想成一个现金流入口,电费穿过当地配电网,最后停在人民币账户里,中间不需要中转美元收割一道价值。
把这套路径再叠一层可编程结算,稳定币只是把速度提起来,把融资与风控做成代码。
能源与基建
为什么必须是能源?
因为 AI 把电力推上了货币的舞台中央,因为随着AI的大规模普及,训练与推理已经从数学问题,上升到了电力问题。
今天的数据中心已经吃掉了全球用电的显著份额,而模型规模和服务密度还在上行。
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一头扎进「干净而稳定的基荷电力」:核电签约、长协锁量、分布式与储能并举。
这不是ESG情怀,是传统能源的物理约束。
AI的天花板,决定于插座后面的那台发电机。
接下来是更尖锐的问题:谁能最快、最大规模、按时按质地把电建出来?
把风机、光伏、逆变器、变压器、直流输电、调相、储能、冷却、园区一体化打包落地,并且在陌生的地理与监管环境中按进度交付,这考验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弹性与工程「肌肉记忆」。
过去十多年,公路、铁路、水电、特高压和各类园区项目在海外不断迭代,让一套「电力—工程—金融」的飞轮越来越顺手。
最直观的感受是我2014年在Franklin Templeton做宏观投资,在非洲出差时,当地新修的高速一路通到内罗毕,赞比亚的会展中心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的新地标。
工程队面对复杂地形只把它当作进度管理问题。你可以质疑资金效率,但很难否认这种在复杂环境中「按时交货」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电力—货币」闭环最稀缺的部分。
投资的资本效率可能不是教科书里的「最优」,但能力是长期积累出来的能力,这是账本上看不到的护城河。
石油当然还在舞台上,尤其在中东——一个同时拥抱加密资产与新型结算实验的地区。
但能源的重心在下一个十年将更多落到可再生与「就地化」的清洁电力上。
水电、风光和储能把价值锁在地理之上,叠加各国的数据主权要求,本地数据中心与本地电力就是天然一对:一边是电变算,一边是算变服务,结算最好走一条不需要穿越他国体系的轨道。
人民币稳定币的落地
这里有两条很现实的通路。
第一条是直接为电结算。
电力购售合同比起商品贸易更契合稳定币的可编程属性——发多少、抄多少、付多少,全链路数据化,货币可以跟着电表走。
今天已经有以人民币计价的电费、运维费与融资租赁,代币化之后只是让账更快、融资更灵活、抵押更可组合。
第二条是为算力与模型服务结算。
电在机房里变成「AI 输出」,企业与开发者用稳定币买 API 调用、模型 token、向量存储与推理时间。
许多新兴市场的跨境数字服务早就用美元稳定币做「美元替身」,当供应链与服务端更多来自中国,一种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就成了顺水推舟的第二选择。
如果这个框架仍显抽象,回到一个被嘲笑过的案例。
2021 年,我在 Jack Mallers 的 Strike 负责全球战略时,帮助萨尔瓦多把比特币定为法币,当时总统提出用「火山地热」挖矿,把本地资源变成全球流动的数字资产。
过程并不完美,但方向是对的:把「地理专属」的自然禀赋,通过能源与代码变成可交易的价值单元。
AI 与稳定币正在把这个想法产业化。
当时「用火山挖矿」被视作笑谈,今天再看,利用本地能源把价值数字化,反而像是先行版的「电力本位」。
出海下半场的飞轮
回到主线,从石油到电力,闭环的关键在货币的「再循环」。
过去别人质疑用人民币结算能源,最大的反问是「拿到的人民币能买什么?」
传统答案是人民币离岸池、点心债、熊猫债,能用,但市场很薄。
新答案更直接:买电、买算、买设备、买服务。
你的发电机组、逆变器、储能系统、整车与充电设施来自中国,运维与升级来自中国,数据中心的软硬件与服务来自中国,那么外汇储备的「再循环」就无需美元跳转。
更何况,随着更广泛的「中国智造」出海,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几乎能满足生活和商业的方方面面需求,我们甚至可以抛弃为海外品牌做白牌,而做真正的优质直供。
当然这代表着「出海下半场」我们要在品牌力和讲故事上做更多的功课,但至少货币的购买力与流动性池,在供给侧的堆叠里自然长大。
大国的新竞合博弈
如果把结论说得更逆耳一点:赢得稳定币战争的,不一定是审计最好、监管最友好的那个代币,而是与「低价、稳定电力和高密度算力」耦合最紧的那个货币体系。
如果中国推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真正的「秘密武器」不是代币设计,而是能在全球范围交付风机、光伏、变压器、特高压和数据中心,并把这一整套按人民币计价。
那将是从「石油锚」走向「电力锚」的货币新秩序。
当然,这条路并非没有噪音。
核电与清洁「强基荷」电力的扩能会受制于审批与供应链,短期内很难一蹴而就。
而且不要低估美国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美元版的合规稳定币框架跑通,同时在清洁、稳定电力上大手笔投资,美元的网络效应完全可以在软件层面再叠一层。
方向上,AI 已经把电力确立为新的约束;在约束面前,支付会沿着成本最低的路径走,货币会跟着走。
如果把这篇文章留一句话给读者,我会选这句:
AI 让电力成为「第一性变量」,crypto和稳定币只是把这条物理变量直接连到货币系统上;谁能最有效地组织电与算,谁就更有资格定义下一代的货币接口。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