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支付与银行服务的融合:从稳定币到机构托管的下一阶段

CN
2小时前

近两年加密支付与银行服务的边界快速模糊:以稳定币为核心的即时结算能力,被支付巨头与银行视为提升跨境与商户结算效率的关键选项;与此同时,监管与机构托管的推进又把“信任”这一传统壁垒逐步拆解,进入一个“合规+效率”并重的新阶段。


首先,支付公司加速将加密结算整合入现有商户生态。PayPal、Stripe 等公司在 2025 年陆续推出支持稳定币或直接用加密资产结算的产品,宣称可实现更低的跨境费用与更快的结算速度,吸引了大量电商与国际收单场景试点。PayPal 的官方宣示显示,其“Pay with Crypto”类产品在结算速度与费用上具有明显优势,这推动商户开始把加密作为一种可选的支付通道来测试。


其次,传统银行从观望走向参与。大型银行正在评估并试点为稳定币或数字资产提供托管、清算与市场接入服务,意在把原有的受监管存款和資產管理能力带入数字资产领域。花旗等机构公开表示,正在研究为高质量资产(如国债与现金)提供代币化托管与稳定币支付服务的可行性,这说明银行希望在合规框架下占据“底层信托”角色,而非被边缘化为简单通道。


监管层面的新动作是推动这类融合快速落地的催化剂。美国近期通过的稳定币相关法律与监管指引,明确了稳定币必须以高质量、可流动资产做后盾的原则,同时对银行参与的边界进行了限定和规范;监管机构也在就银行能否直接为加密资产提供利息、是否允许银行发行稳定币等问题进行政策博弈。美国国会与监管机构的表态正在重新界定“谁能发币、谁来托管、谁来结算”的三角关系,而这直接影响银行与加密企业的商业模型设计。


在政策与市场并行的背景下,银行——尤其是具有跨境结算网络的大行——看到了借助数字美元/稳定币提升跨境结算效率与降低成本的机会。美国货币监管机构(OCC)等也相继对银行在数字资产服务上的权能作出澄清,允许在严格合规与风险控制下的托管与交易服务试点,这为大型银行进入加密托管与结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技术与生态层面,on-ramps、off-ramps 与结算基础设施迅速成熟:Mastercard、Visa 等支付网络在教育市场并推出 API 级别的加密接入方案,支持钱包与银行账户之间更无缝的法币 ↔ 稳定币流转;同时,区块链结算层在吞吐和费用上的改进,使得小额化、微支付与即时结算场景变得可行,进一步刺激商户试水。


不过,风险与摩擦仍然存在。第一,监管不一致仍是最大隐忧——美国的快速立法与部分国家的谨慎态度共同造成了全球市场规则碎片化,企业在跨境推行稳定币支付时必须准备多套合规方案。第二,银行对存款外流的担忧可能导致对稳定币利率和产品设计的限制,这会影响稳定币对零售客户的吸引力。第三,技术与运营风险(包括合约漏洞、托管密钥安全与反洗钱合规)仍需持续投入,尤其当交易规模放大后,任一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系统性信任问题。


从商业模式看,未来 12–36 个月可能出现三类典型竞争格局:一是“支付巨头+稳定币发行方”联合,用自身商户网络推动稳定币支付常态化;二是“银行+托管服务提供商”模式,银行提供合规托管与结算管道,借此保住客户资金流并扩展费率业务;三是“中立基础设施商”路径,提供跨链结算、合规接口与风控服务,连接支付公司与银行,充当市场的中性层。这三条路并非互斥,更多是合作与竞合并存的生态演化。


对商户与终端用户的影响则呈现双向:对跨境电商与国际收单方,稳定币支付能显著降低汇兑成本与缩短到账时间;对普通消费者,则需教育与激励机制(如折扣、即时返现)来促使习惯变迁。同时,隐私与数据保护、消费者保护规则也必须同步完善,避免在追求效率时牺牲用户权益。


结语:


加密支付与银行服务的融合已从概念验证进入工程与合规的放大期。政策与技术的“二重推进”将决定这场变革能否从行业试验变为大规模普及:监管给出明确且可执行的规则、银行与支付巨头提供合规托管与广泛的商户接入,技术方解决结算效率与安全问题,三方协同时,真正的“数字现金时代”才可能在现实经济中落地。对行业参与者而言,短期应把握合规窗口并优化跨境结算产品;中期需要在风险管理与用户体验上持续投入,以把握这轮由稳定币与托管服务驱动的支付变革红利。


相关推荐:报道称,全球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在致SEC信函中反对代币化股票


原文: 《 加密支付与银行服务的融合:从稳定币到机构托管的下一阶段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闪兑ETH瓜分16500USDC,注册返10%送$600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