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六个小时看完这篇:Inside Binance’s Flash Crash 后|杠杆、流动性与系统自毁的那一刻!
有时候,
市场不是因为恐慌而坍塌,
而是因为它运作得太完美。
10 月 10 日这场暴跌,
就是这样一个瞬间:
一切机制都在“正常运行”,
一切参数都符合逻辑,
但整个系统却在毫秒间自我湮灭。
上次我写过一篇关于 USDE 脱锚 的分析,
那篇文章更多在讲「现象」——
而 @ltrd_ 这篇研究(Inside the Flash Crash: What Really Happened on Binance)则是少数真正深入到市场微观结构的内容。
读完后震撼不已!
深挖细节视角独特,
暴跌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
它不是在讲“谁错了”,
是在揭示系统如何在内部自行崩解。
从数据、CVD曲线、到 OI分布和交易成本变化,
呈现出一个更清晰的画面:
10·10 暴跌,不是一次恐慌,
而是一场精密到可怕的“结构性自毁”。
本质上暴露出当下市场过度杠杆化、
流动性脆弱、以及头部平台在极端情况下的真实压力点。
下面是全貌和我的一些看法——
1️⃣崩盘的起点:流动性撤离,而非稳定币脱锚
很多人认为,这次是因为 USDE 脱锚 → 带动山寨币暴跌 → 市场连锁反应。
但数据告诉我们,事实正好相反。
是市场先崩(杠杆链条断裂),才造成 USDE 和 BNSOL 等资产被动脱锚。
CVD(累计成交量差)显示:
在 21:00 前后,BNSOL-USDT 的主动卖压并不强,但价格瞬间暴跌;而 USDE 的抛压主要发生在事后,由套利者清算残余头寸造成。
这意味着:
1)市场深度先被抽干(大户撤出流动性),
2)然后资产价格失去支撑,
3)最后才出现所谓的「稳定币事件」。
也就是说——是杠杆率过高引发的流动性真空,而非稳定币先出问题。
2️⃣币安的核心地带:市场结构的「中枢压力」
从数据上看,币安是本次事件的主战场,也是市场结构受压最重的地方。
平均价格跌幅:币安 -65%,Bybit -47%;
极端尾部(10th percentile):币安 -88%,Bybit -80%
OI(未平仓合约)平均下滑近 50%,部分合约(如 $KAVA、$IOTX、$PIPPIN)暴跌 80%+。
币安合约市场作为整个生态的核心流动性池,当流动性提供者在极端情况下撤出时,整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瞬间崩塌。
作者归类的图表中可以看到:
21:10~21:20 的第二波下跌中,Bid-Ask spread 在各交易所暴涨至 200 bps;
同时 BinancePerp 的 roundtrip cost(双向交易成本)飙升至 500bps(约 5%),即便是 500 美元的小额单,也无法在不损失巨额滑点的情况下成交。
这不是流动性消失:而是流动性主动躲避风险。
3️⃣机制的精密坍塌:当系统「正常运作」时最危险
这次崩盘是教科书式的「系统性自毁」过程:
过度杠杆 →抵押资产价格下跌 →自动减仓 / 清算触发 →市场深度蒸发 →新一轮清算被引爆。
一切都在规则内运行,却在规则中坍塌。
币安作为最大的衍生品市场,恰恰因为深度最深、结构最复杂,在杠杆体系解体时成为「中心震源」。
4️⃣宏观意义:市场的镜像时刻
每一轮暴跌都在重复一个古老的循环:
人们以为流动性是恒定的,以为杠杆是中性的。
但在关键节点,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
“It’s not the volatility that kills you, it’s the leverage behind it.”
币安这次承受了系统核心层的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撮合与清算机制防止了更深层次的失序。
换句话说,它既是崩溃的起点,也是恢复秩序的枢纽。
我想说的:
感谢作者给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暴跌,而是一次关于市场结构、杠杆极限与流动性本质的实验。
当杠杆率被推至极限、深度在毫秒内蒸发时,价格的暴力波动只是一种症状,真正的病因是整个系统的「过热」。
10 月 10 日提醒我们:市场不是因为弱而崩,而是因为在「过度强大」的杠杆结构下,终于触碰了自身的极限。
5️⃣责任的本质:不是“操作错误”,而是“系统杠杆容忍度过高”
币安在这次暴跌中确实是中心震源,也一定有他的问题,
但不是因为“有人作恶”,而是因为整个系统的杠杆机制过度复杂化和交叉化。
从数据和微观结构来看:
Portfolio Margin(投资组合保证金)系统允许用户以多种资产(USDE、WBETH、BNSOL 等)作为抵押;
这些资产在同一系统中互相影响,当一个抵押品价格暴跌时,会触发连锁清算(Cascade Liquidation);
系统过度信任“流动性持续存在”的假设,但当 LP 突然撤出,整个抵押体系瞬间坍塌。
这意味着:币安在系统设计上,允许了过多的层级杠杆互锁(multi-layer leverage interlock)。这种结构在平稳时期极度高效,但在极端环境下,会把局部风险“机械化地放大”。
所以我认为:
币安的责任在于:
没有为“流动性崩塌场景”设计足够的断路机制(circuit-breaker),让杠杆系统在正常运行时自我毁灭。
6️⃣技术与机制层面的改进方向
如果币安真想从这次事件吸取教训,以下几个方向至关重要:
1)限制交叉抵押风险(Cross-Margin Containment)
Portfolio Margin 是币安近几年最大的结构创新,但同时也是最大风险源。
改进建议:
逐步隔离高波动资产(Altcoins)与核心抵押资产(BTC、ETH、USDT);
对“稳定币+山寨币”类组合实行更高的风险权重系数;引入动态折算机制(Dynamic Haircuts),让高波动资产在极端行情中自动提高抵押折扣。
2) 改善清算逻辑与透明度
在极端波动中,币安的清算系统表现得“太机械”:清算触发区间过窄;ADL(自动减仓)算法优先平掉对冲仓位;
导致市场失衡更严重。
改进建议:
实施分层清算模型,先冻结追加保证金区间,再分批减仓;
引入公开的清算监控面板,让市场参与者实时看到全网杠杆分布;
对应极端事件,启动延迟成交保护(Latency-Aware Protection),减缓连锁滑点。
3)提升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预案
币安在 21:10–21:20 期间流动性骤降,bid-ask spread 飙升 200bps。这说明 LP(做市商)在系统性波动中集体下线。
建议:
与核心做市商签署“流动性承诺合约(Liquidity Commitment Agreement)”,在极端行情下必须保持最小挂单深度;
设立内部稳定市场基金(Market Stability Fund),类似传统市场的 circuit-breaker;
允许在系统崩溃时临时关闭交叉抵押机制,仅保留主抵押品交易。
7️⃣战略层面:币安应当承担的行业角色!
众所周知,币安现在不是一个“交易所”,而是一个系统级市场基础设施。这场崩盘说明:
当币安的结构震荡,不只是用户爆仓,而是整个行业的信任体系被测试。
因此,我觉得他们未来的责任更多在于不只是“防止再崩盘”,而是要成为行业层面的风险缓冲层(Risk Buffer Layer)。
我的建议:
1)发布完整的风险透明度报告:包括 Portfolio Margin 的抵押资产分布、杠杆分布、流动性健康度。
2)引入链上化的清算透明机制
3)让清算流程部分上链,可验证、可追溯。
4)推动行业统一的“稳定抵押框架标准”
5)避免不同平台在杠杆、保证金权重上产生系统性共振。
结语:币安不是“罪魁祸首”,但必须成为“系统防火墙”
市场在那一刻崩塌,并不是因为有人犯错,而是因为所有机制都在“正常运作”。
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
币安承受了整个系统的杠杆洪流,也暴露了行业的真相:
我们一直在一个以流动性幻觉为底座的市场里交易。
当流动性退潮时,一切聪明的模型、完美的保证金公式,都显得脆弱。
我想这次崩盘不是“某个平台的错误”,而是整个加密市场走到过度金融化边缘的警示。
币安承受了最多的压力,也暴露了最深的结构性问题。
它的责任,不是事后辩解,而是在下一次风暴中,让系统更稳、更透明、更可控。
正如一位传统量化交易员说过:
“The first rule of leverage is not how much you can take,
but how fast you can unwind before the others do.”
币安必须学会先一步“松开杠杆的手”,否则下次的崩盘,可能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事件,而是信任的坍塌。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