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涨超66%,黄金一路高歌背后的逻辑

CN
PANews
关注
9小时前

黄金价格一度冲破4378美元/盎司,年内涨幅已超66%,创下1979年以来的最佳年度表现。

暴涨溯源:美元信用裂痕与多重因素共振

黄金与美元的百年博弈史

黄金与美元的关系是解读金价波动的核心密码,二者的博弈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此时黄金成为美元信用的锚定物,金价被固定在35美元/盎司。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信用货币时代的正式到来,黄金从货币属性转向投资属性,但“美元跌、黄金涨”的负相关关系却延续至今。

数据显示,过去50年黄金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为-0.68,尤其是在美元信用体系遭遇冲击的关键节点,这种负相关性更为显著。例如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黄金价格在十年内从35美元/盎司涨至850美元/盎司;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元指数短期暴跌引发金价两年翻倍。2025年的金价暴涨,本质上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再次演绎。

美元信用危机:本轮上涨的核心引擎

2025年美元信用体系遭遇多重冲击,成为金价突破的关键推手。从基本面看,美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政府停摆事件再次发生,区域银行信贷危机持续发酵,美元稳定币的推行也可能削弱美元信用(因为通过美元稳定币,美国政府可以绕过美联储获得“曲线铸币权”,通过“发行并抵押美债——发行美元稳定币——兑换美元”的路径,美国政府可变相夺取数字美元铸币权,干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些问题不断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任。作为非信用货币资产,黄金无需依赖任何国家主权背书,自然成为对冲美元风险的首选工具。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进一步强化了短期的弱美元状况。2025年9月17日,美联储启动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4.00%-4.25%,点阵图释放年内再降50基点的信号,市场对10月降息25bp的预期概率高达98%。美元指数已经从年内高点回落超8%,10年期美债实际利率从4.5%降至3.2%,随着实际利率的下降,黄金作为零息资产,其配置价值反而显著提升。

地缘风险与通胀预期的叠加共振

2025年全球地缘风险指数升至近10年新高,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中东局势紧张等事件不断刺激市场避险情绪,最近两个月黄金价格月涨幅均超过10%,凸显市场的避险情绪。

通胀层面,尽管全球核心通胀回落至3.2%,但仍高于主要央行2%的目标,且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可能再度推升通胀。历史数据显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至今,黄金价格涨幅超50倍,远超全球年均3.5%的通胀率;2020-2023年全球大通胀周期中,黄金年化涨幅12.3%,显著跑赢同期6.8%的全球年均通胀,这种抗通胀属性促使资金持续流入黄金市场。

资金图谱:长期配置与中期投资的双重驱动

央行:"压舱石"级别的长期买家

全球央行的持续增持是黄金市场最稳定的支撑力量,这种配置绝非短期投机行为,而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长期布局。数据显示,全球央行已连续三年每年增持黄金超1000吨,95%的受访央行预期未来12个月官方储备将继续增加。我国央行表现尤为突出,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9月末黄金储备达7406万盎司,较年初增长近10%。

从结构上看,新兴市场央行是增持主力,近5年其黄金储备占比从10%升至18%。央行增持黄金的核心逻辑在于对冲美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平衡资产组合与对抗通胀,本质是通过增持黄金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黄金储备规模也是国家信用与金融实力的重要象征,能增强国际市场对本币的信心。这种"官方储备级"的需求形成了黄金价格的刚性支撑,即便遭遇短期回调也能快速修复。

金融机构:策略驱动的核心交易者

各类金融机构构成黄金市场的中坚力量,其行为兼具趋势性与策略性特征。

以公募基金为例,公募基金通过黄金ETF被动响应投资者需求,2025年9-10月全球黄金ETF单月净流入173亿美元,其中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持仓量较年初增长45%,国内华夏黄金ETF(518850)规模突破300亿元。

散户:从消费到投资的全面入场

散户资金的大规模涌入也是行情的重要推手,呈现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特征。消费端,中国、印度等传统黄金消费国需求旺盛,仅中国婚庆市场每年消耗黄金超300吨,2025年金店实物黄金销量同比增长28%,周大福等品牌黄金首饰价格站稳1247元/克仍供不应求。

投资端表现更为强劲,散户投资性购买量同比增长45%,金条、金币销量翻倍,纸黄金、黄金积存等产品备受青睐,工商银行"积存金"2025年规模突破500亿元。散户入市的核心动机包括抗通胀、对冲股市波动与趋势跟风,尤其在金价突破历史高点后,"追涨效应"显著放大了市场成交量。

黄金避险功能的现实考量

常规通胀中的保值效能

在普通通货膨胀环境下,黄金的保值能力已被历史反复验证。2020-2023年全球大通胀周期中,黄金价格从1700美元/盎司涨至2500美元/盎司,年化涨幅12.3%,远超同期6.8%的全球年均通胀率,有效保障了资产购买力。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将5%-10%的资产配置于黄金,可有效对冲物价上涨对财富的侵蚀。从配置工具看,黄金ETF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适合普通投资者;金条、金币等实物黄金则更受注重实物持有感的投资者青睐,但需考虑存储成本与流动性限制。

极端环境下的避险边界

在战争等极端场景中,黄金的"危机对冲器"属性凸显,但也有潜在风险。

黄金是跨周期财富载体。是战争时期最可靠的“资产保值工具”,且在战后恢复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一战后的德国,因战争赔款引发恶性通胀,马克汇率暴跌,1美元马克从1921年的64马克升至1923年的4.2万亿马克,这意味着持有马克的居民财富化为乌有,但持有黄金的居民则能保持财富价值(1923年,1盎司黄金可兑换的马克从年初的1.2万马克升至年末的4.2万亿马克,完全对冲了恶性通胀)。在这种时期,跨战乱周期持有黄金可以在战后迅速恢复财富,持有黄金的人可以用于重建家园、投资实业,而持有法币的人则可能面临货币作废的风险。

但个人储备黄金需警惕政策风险,历史上极端时期政府强征黄金的案例屡见不鲜:二战时期纳粹德国颁布《帝国黄金法令》,强制公民上交所有黄金,违者处以重刑;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实施"黄金统制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包括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废除私人持有黄金的权利,强制以20.67美元/盎司的价格征收民间黄金,次年却将黄金官方价格上调至35美元/盎司,相当于“低价收、高价卖”直接剥夺民众财富。当国家面临生存危机时,个人黄金储备可能面临被征用的风险,这是黄金避险功能的边界。

延伸思辨:比特币与黄金?

核心属性的本质差异

黄金是世界大战时的避险资产,比特币是规避局部地区战乱的避险资产。黄金历经千年验证,具备无主权背书、无信用风险、较强稀缺性的特性,长期霸榜"终极非信用资产"地位。而比特币的"避险属性"尚未经历极端危机考验——在没有电脑和手机,甚至没有网络和电力的战乱地区,比特币无法像实物黄金一样直接发挥交换功能。但如果只是局部地区的战乱,人能转移到其他安全地区,则比特币比黄金更容易带走。

稀缺性层面,比特币更明确。黄金全球储量有限且开采成本高昂,每年新增产量仅3000吨左右,但时有发现大型金矿的报道;比特币总量固定为2100万枚,其稀缺性更确定。

市场结构的显著分化

两类资产的持有者结构与市场特征差异显著,决定了其价格驱动逻辑的不同。黄金市场以长期资金为主导,央行与长期机构投资者持有量占比超60%,这种结构使其能抵御短期流动性冲击。

比特币则仍以中短期资金为主,虽然这个周期新增了不少长期配置资金(国家战略储备、比特币ETF、比特币DAT等),但日均换手率仍然较高,且杠杆交易占比超60%。这种高换手、高杠杆的特征使其在风险偏好收缩时更容易被抛售。此外,比特币与纳斯达克的联动更多,与黄金的联动更少,进一步证明其"风险资产"属性,而非“避险资产”属性。

未来定位的互补而非替代

从发展趋势看,比特币与黄金更可能形成互补格局。黄金凭借千年积淀的信用基础与实物属性,仍是全球央行与机构的核心储备资产,在应对主权信用危机、极端战争等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比特币则依托区块链技术,在抗通胀、跨境支付、资产全球化配置、财富全球流动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黄金可作为资产组合的"安全垫",提供确定性的避险与保值功能;比特币则可作为高风险配置的一部分,博取技术革新带来的超额收益,但需承受其价格剧烈波动与少数地区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