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亿美元的「概率游戏」:预测市场迎来「奇点」时刻?

CN
13 小時前

撰文:Bitget Wallet

引言

从「泽连斯基穿不穿西服」的坊间趣谈,到美国大选、诺贝尔奖归属的全球焦点,预测市场总能周期性地「大火一把」。然而,2025 Q3 以来,一场真正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

9月初,行业巨头Polymarket获美国CFTC监管放行,三年后重返美国市场;

10月初,纽交所母公司ICE拟向Polymarket注资高达20亿美元;

10月中旬,预测市场周交易额创下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资本的巨浪、监管的开闸、市场的狂欢同时到来,与之相对应的还有Polymarket代币上线的传闻——这股热潮从何而来?它仅仅是又一场短暂的炒作,还是一个全新金融赛道的「价值奇点」?Bitget Wallet Research 将带你在本文将深入剖析预测市场的底层逻辑与核心价值,并对其面临的核心困局和发展方向做出初步研判。

一、从「分散知识」到「双寡头」:预测市场的演进之路

预测市场并非加密世界的独创,其理论基础甚至可以追溯到1945年。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经典论述中提出:零散、局部的「分散知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被市场有效聚合。这一思想被认为奠定了预测市场的理论基石。

198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发起了第一个学术性预测平台——爱荷华电子市场(IEM),它允许用户就现实事件(如总统选举)进行期货合约交易。随后的几十年里,大量研究普遍证实:一个设计精良的预测市场,其准确性往往超过传统的民意调查

然而随着区块链技术出现,这个小众工具有了新的规模化落地土壤。区块链的透明性、去中心化和全球准入特性,为预测市场赋予了近乎完美的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清算,可以打破传统金融的准入门槛,让全球任何人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聚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预测市场,也逐渐开始从一个小众博彩工具,演变为一种强大的链上金融板块,开始与「加密市场」深度绑定。

数据来源:Dune

来自Dune平台的数据,直观地印证了这一趋势。 链上资料显示,当前的加密预测市场已呈现出高度垄断的「双寡头」格局:Polymarket与Kalshi两家巨头瓜分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资本与监管的双重利好刺激下,这个赛道正被整体激活。10月中旬,预测市场的单周交易总额突破20亿美元,一举超过了2024年美国大选之前的历史峰值。在这轮爆发式增长中,Polymarket凭借其监管上的关键突破和潜在的代币预期,暂时在与Kalshi的激烈竞争中略占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头部地位。

二、「事件衍生品」:超越博彩,华尔街为何下注?

要理解ICE为何重金入局 Polymarket,就必须剥离预测市场的「博彩」外衣,看清其「金融工具」的内核。预测市场的本质,是一种另类的交易合约(Contract),属于一种「事件衍生品」(Event Derivatives)。

这与我们熟知的期货、期权等「价格衍生品」并不相同。后者的交易标的是资产(如原油、股票)的未来价格,而前者的交易标的,是特定「事件」(如选举、气候)的未来结果。因此,其合约价格代表的并非资产价值,而是市场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群体共识。

在Web3的加持下,这种差异被进一步放大。传统衍生品依赖Black-Scholes等复杂数学模型定价,并通过经纪商和中心化交易所清算;而链上预测市场则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依靠预言机(Oracle)驱动清算,其定价(如AMM算法)和资金池在链上完全透明。这极大地降低了准入门槛,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预言机操纵和合约漏洞),这与传统金融的对手方风险和杠杆风险形成了鲜明对比。

预测市场与传统金融衍生品对比表

Web3 预测市场

传统金融衍生品 (以「期货、期权」为例)

核心本质

事件衍生品

价格衍生品

交易标的

底层事件的结果

底层资产的价格

定价基础

群体信念

基础资产的供需与价格波动

定价模型

市场自主发现(如 AMM 算法)

复杂数学模型(如 Black-Scholes模型)

价格含义

事件发生的「概率」

基础资产的未来交割「价格」

清算方式

预言机驱动

对手方交易

运作载体

智能合约

传统的经纪商、交易所

透明度

极高(交易和资金池在链上公开)

较低(仅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可见全貌)

准入门槛

无需许可

需许可(受严格监管,需开户、KYC、门槛准入等)

主要风险

1. 预言机操纵风险

2. 智能合约漏洞风险

3. 监管不确定性

1. 对手方违约风险(场外)

2. 市场流动性风险

3. 杠杆风险

主要作用

1.量化 「概率」 不确定性的工具

2.聚合信息,进行事件风险对冲

1.管理「价格」不确定性的工具

2.价格发现,进行底层资产风险对冲

这种独特的机制,正是其吸引主流金融机构的核心。它提供了传统市场无法企及的三重核心价值,这也是ICE等巨头真正下注的关键所在:

首先,它是一个先进的「信息聚合器」,重塑了信息平权的版图。在AI生成内容、假新闻和信息茧房泛滥的今天,「真相」变得昂贵且难以辨别。预测市场为此提供了一种激进的解决方案:真相不由权威或媒体定义,而是由去中心化、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市场来「竞价」产生。它回应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信息源日益增长的不信任,提供了一个实现了「用钱投票」的、更诚实的替代信息源。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机制超越了传统的「聚合信息」本身,实现了对「真相」的实时定价,形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实时情绪指标」,最终实现了各个维度的信息平权。

其次,它将「信息差」本身资产化,开辟了全新的投资赛道。在传统金融中,投资标的是股票、债券等「产权凭证」。而预测市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可交易资产——「事件合约」。这实质上是允许投资者将自己对未来的「信念」或「信息优势」直接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工具。对于专业的信息分析师、量化基金甚至AI模型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获利维度。他们不再需要通过复杂的二级市场操作(如做多/做空相关公司股票)来间接表达观点,而是可以直接「投资」于事件本身。这种全新资产类别的巨大交易潜力,是吸引ICE这类交易所运营商的核心利益点。

最后,它创造了「万物皆可对冲」的风险管理市场,极大拓展了金融的边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对冲「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例如,一家航运公司如何对冲「运河是否关闭」的地缘政治风险?一个农场主如何对冲「未来90天降雨量是否低于X毫米」的气候风险?预测市场为此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允许这些实体经济的参与者,将抽象的「事件风险」转化为标准化的可交易合约,进行精准的风险对冲。这相当于为实体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保险」市场,为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其潜力远超想象。

三、繁荣之下的隐忧:预测市场待解的三重困局

尽管价值主张清晰,但在预测市场从「小众」走向「主流」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三个环环相扣的现实挑战,它们共同构成了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第一重困局:「真理」与「裁决者」的矛盾,即预言机难题。预测市场是「基于结果的交易」,但「结果」由谁来宣布?一个去中心化的链上合约,却吊诡地依赖于一个中心化的「裁决者」——预言机(Oracle)。如果事件本身定义模糊(如「穿西服」的定义),或预言机被操纵、出错,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石便会瞬间崩塌。

第二重困局:「广度」与「深度」的矛盾,即长尾的流动性枯竭。目前的繁荣高度集中在「美国大选」这类头部焦点事件上。但预测市场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服务那些垂直、小众的「长尾市场」(如前述的农业、航运风险)。这些市场天然缺乏关注度,导致流动性极度枯竭,价格极易被操控,从而丧失了信息聚合和风险对冲的实际功能。

第三重困局:「做市商」与「知情者」的矛盾,即AMMs的「逆向选择」难题。在传统DeFi中,AMM做市商(LP)赌的是市场波动率,赚取交易费。但在预测市场中,LP是在直接与「知情交易者」对赌。试想,在一个「某新药能否获批」的市场中,当LP和掌握内幕信息的科学家对赌——这是一种必输的「逆向选择」。因此长期来看,自动做市商极难在此类市场中存活,平台必须依赖昂贵的人工做市商来维持运转,这极大地限制了其规模化扩张。

展望未来,预测市场行业的破局点也必然围绕上述三大困局展开:更去中心化、更抗操纵的预言机方案(如多方验证、AI辅助审查)是信任的基石;而通过激励机制和更优的算法(如动态AMM)来引导流动性进入长尾市场,是其发挥实体价值的关键;而更精妙的做市商模型(如动态费率、信息不对称保险池)则是其规模化的引擎。

四、结语:从「概率游戏」到「金融基建」

CFTC的放行与ICE的入局,是一个清晰的信号:预测市场正从一个边缘化的「加密玩具」,开始被视为一种严肃的金融工具。它以「聚合真相」为核心价值,以「事件衍生品」为金融内核,为现代金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维度。诚然,从「概率游戏」走向「金融基建」的道路绝非坦途。如前文所述,关于「裁决者」的预言机难题、长尾市场的流动性困局、以及做市商的「逆向选择」,都是行业在狂欢过后必须冷静面对的现实挑战。

但无论如何,一个融合了信息、金融与科技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当最顶级的传统资本开始重注这个赛道,它所撬动的将远不止20亿美元的周交易额。这或许是一个真正的「奇点」时刻——它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资产类别(对「信念」与「未来」的定价权)正在被主流金融体系接纳。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