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香港金管局正式公布《「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二阶段报告》。报告明确未来将优先发展批发型数码港元,暂缓零售层面推广,同时加速推进商业银行的代币化存款业务。这一决策背后,是香港在数字金融竞争中的深度思考:既要拥抱技术创新,又要维护金融稳定。

一、政策深度解读:双层架构下的数字金融新生态
数码港元的战略定位调整
● 数码港元项目自启动以来,其发展路径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第二阶段报告的发布,终于让这一路径变得清晰。根据报告内容,数码港元将专注于银行间结算、代币化资产交割等批发场景,而非此前市场期待的零售支付领域。
这一转向基于金管局的深入评估:
● 在零售场景中,现有电子支付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引入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边际效益有限;
● 而在批发领域,数码港元能够解决传统结算系统中的多个痛点。
代币化存款的加速推进
● 与数码港元的定位调整相呼应,代币化存款正在成为香港数字金融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柱。目前,包括中银香港、汇丰、渣打在内的六家银行已经推出代币化存款服务,覆盖了债券发行、贸易融资、跨境支付等多个场景。
● 这些银行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以中银香港为例,该行在政府代币化债券发行中,首次实现了代币化存款与数码港元的无缝对接。该项目负责人透露:"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结算流程,我们不仅将操作效率提升了60%,还大幅降低了人为错误的风险。"
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完善
●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稳定币发牌制度已于2025年8月正式实施,为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指引。新规要求发行机构必须持有相应牌照,并对储备资产管理、信息披露、链上监控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 金管局特别强调了对非托管钱包的监管要求,持牌机构必须部署相应的链上监控工具,确保交易合规性。
香港数字货币政策布局对比
项目类型 | 战略定位 | 应用场景 | 监管要求 | 进展状况 |
数码港元 | 批发层央行数字货币 | 银行间结算、代币化资产交割 | 金管局直接发行管理 | 7家银行年内试点,2026年完成政策准备 |
代币化存款 | 商业银行货币数字化 | 企业支付、贸易融资、跨境结算 | 受现有银行监管框架约束 | 6家银行已推出,多家银行筹备中 |
稳定币 | 私营机构数字货币 | 公链生态、跨境零售支付 | 需持牌经营,储备资产受监管 | 发牌制度已实施,多家机构申请中 |
来源:AiCoin整理
二、传统与加密世界的深度融合
资金流向的结构性变化
● 传统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的配置意愿明显提升,据最新数据显示,香港银行业的数字资产托管规模在第三季度环比增长45%,达到创纪录的120亿美元。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于机构客户对合规数字资产产品的需求增加。
● 代币化存款的推出为传统资金进入加密世界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企业客户对代币化存款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相比传统的银行转账,代币化存款不仅能实现实时清算,还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更复杂的资金管理功能。
加密市场格局的重塑
● 在批发型数码港元和代币化存款的双重影响下,加密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稳定币发行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代币化存款凭借商业银行的信用背书,在企业级应用场景中具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稳定币在公链生态和全球跨境零售支付中仍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AiCoin数据显示,近期机构级稳定币(如USDC)的交易量有所上升,而零售导向的稳定币增长放缓。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技术架构的演进与创新
香港的政策选择也在推动底层技术架构的创新发展。私链与公链的融合成为重要趋势。银行机构主要基于私链开展代币化存款业务,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同时,通过跨链技术与公链连接,实现资产的互联互通。
这种"混合架构"正在催生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多家科技公司推出了针对金融机构的跨链网关产品,支持在不同链环境下的资产转移和数据同步。金管局也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推动"共用代币化标准"的建立,为未来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数字金融技术架构对比
技术要素 | 传统金融系统 | 代币化存款系统 | 公链稳定币系统 |
结算周期 | T+1或更长 | 近实时 | 实时 |
运营时间 | 工作日特定时段 | 接近7×24小时 | 7×24小时 |
可编程性 | 有限 |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 | 通过智能合约实现 |
监管合规 | 成熟框架 | 现有银行监管框架 | 新兴监管框架 |
跨系统互通 | 通过传统渠道 | 通过跨链网关 | 原生跨链能力 |
来源:AiCoin整理
三、专家视角:多元观点下的机遇与挑战
政策合理性的认同
● 区块链金融顾问周卓毅指出:"香港选择'批发CBDC+零售代币化存款'的路径体现了监管智慧。这种安排既发挥了央行数字货币在批发领域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商业银行在零售服务方面的经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挑战的关注
● 然而,国际银行分析师张薇提醒关注潜在风险:"银行在推进存款代币化的过程中,需要谨慎管理流动性风险。代币化存款可能改变传统的存款稳定性特征,增加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复杂度。"
市场机遇的展望
●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香港的政策选择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加密研究机构TokenInsight的分析师认为:"批发型数码港元为更复杂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基础设施工件。例如,在资产代币化领域,数码港元可以成为各类代币化资产的计价和结算单位,推动这个市场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根据行业预测,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香港代币化资产规模有望在三年内突破千亿美元,涵盖债券、基金、房地产等多个类别。这将为各类市场参与者带来新的业务机会。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路径
短期发展前景
展望2025年第四季度,市场将重点关注几个关键发展。首先是7家银行数码港元试点的具体安排,包括技术选型、业务场景和规模预期。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数码港元在批发领域的应用效果。
中长期发展趋势
● 到2026年,随着金管局完成数码港元的相关政策准备,香港数字金融生态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观察点是数码港元是否会有限度地拓展至零售场景。虽然当前政策聚焦批发领域,但技术上的可能性为未来留下了想象空间。
●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境应用的拓展。香港正在与多个司法管辖区探讨数字货币的跨境结算安排。批发型数码港元由于其无信贷风险的特性,在这种跨境安排中具有独特优势。如果相关合作取得进展,将显著提升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潜在风险与挑战
尽管前景乐观,但发展道路上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监管协调是其中一个关键挑战。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监管套利或市场分割。香港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香港在数字货币发展道路上选择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通过批发型数码港元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借助代币化存款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同时为稳定币等创新留下适度空间。这种"多层次、分步骤"的发展策略,既体现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也展示了对技术创新的开放态度。。
加入我们的社区,一起来讨论,一起变得更强吧!
官方电报(Telegram)社群:https://t.me/aicoincn
AiCoin中文推特:https://x.com/AiCoinzh
OKX 福利群:https://aicoin.com/link/chat?cid=l61eM4owQ
币安福利群:https://aicoin.com/link/chat?cid=ynr7d1P6Z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