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握全球3%比特币(BTC)的灰度,现在要去纽交所敲钟了

CN
2小时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13日,灰度向 SEC 递交了 S-1 招股书。


文件显示,这家自称「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管理公司」计划在纽交所挂牌,股票代码 GRAY。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其管理的总资产规模约为 350 亿美元。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 3.187 亿美元,同比下滑 20%;净利润 2.03 亿美元,同比下滑 9.1%。


灰度曾经是比特币价格的晴雨表。


2020 年一年,灰度旗下 GBTC 一口气吃掉了约 34.6 万枚比特币,相当于当年新产出的比特币近 76%。最夸张的时候,单日就能扫走 1.2 万多枚比特币,把管理规模硬生生推到 150 亿美元以上。


在那个阶段,灰度几乎只靠买比特币就能牵动全市场的情绪;而现在,它带着 350 亿美元的存量资产,站在纽交所门口,不得不在厚厚的招股书里,一遍遍向华尔街证明:自己的估值还撑得住。


一个时代真正结束的标志,往往不是谁在风暴里破产,而是曾经的王者开始像普通公司那样,向市场解释自己还能靠什么赚钱。


在如今这个新周期的标准下,说句不客气的话,它或许仍是一门能赚钱的老生意,却很难再被称作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好公司」。


今天的加密金融市场已经演化成一个全新的食物链,而灰度不再握着入口的开关,却要承担来自上下两端的挤压,这种尴尬,是它在上一轮牛市最风光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局面。


上面这一层,是贝莱德、富达这样的传统 ETF 巨头。它们带来的,是加密世界很少见过的那种降维打击:费率低到几乎贴着成本,渠道一路铺到每一家主流券商、每一个退休账户,再叠加几十年累积出来的品牌信用。


对一个普通的美国投资者来说,他打开券商 App,在搜索框里敲下「Bitcoin」,跳出来的选项里,有 IBIT,有别的比特币 ETF,也可能还有一只 MSTR 的股票。点进去看一眼费率、规模和过去一年的走势,做决定的那一刻,他脑子里其实不会想到灰度,只会想到哪一只最稳妥、最顺手、最像他已经熟悉的那几只指数基金。


当比特币被做成一种「不需要额外解释」的普通资产时,灰度的麻烦就来了,它反而要不断向市场解释自己存在的理由。它试图强调的是「专业托管」和「产品线广度」,截至 2025 年 9 月,灰度管理着二十多只加密资产信托和 ETF,覆盖比特币、以太坊、Solana、XRP 在内的一整篮子资产,可在这些巨头面前,这几张牌的分量正在肉眼可见地变轻。


在它的下层,则是另一群更疯狂的赌徒,以 MicroStrategy 和 Metaplanet 为代表的一众 DAT 公司。它们的路线要极端得多,这个公司只做一件事,就是买比特币,然后持续融资、持续加仓,让股价和比特币高度绑定。


MicroStrategy 把这条路走到了极致,多年来它几乎把所有新增融资都砸向了比特币,截至 2025 年下半年,持有的比特币数量已经超过 64 万枚,按当下价格算,账面价值在 数百亿美元级别。它的股价和比特币价格高度绑定,涨的时候比币价更猛,跌的时候也更惨,服务的是那批明知自己在赌、也乐于承认自己在赌的投资者。


于是,灰度被牢牢夹在了中间。对只想便宜、方便地获得比特币敞口的投资者来说,它的费率不够低;对想赌一把大的投资者来说,它的产品又不够疯狂。ETF 巨头拿走了「便宜」,DAT 公司拿走了「刺激」,灰度被留在中间,只能尽力兜售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体面」,一种越来越难讲清楚的「专业托管」和「产品线广度」的故事。


在新的加密金融食物链里,灰度的位置越来越像一个典型的「中产」,它的资产不算少,护城河却在快速干涸,被上下两头同时挤压,焦虑感十足。要向上与巨头拼成本和渠道,它力不从心;要向下与赌徒比疯狂和想象力,它又放不下身段。


要解释灰度今天这份尴尬的位置,绕不开一个老问题:这家公司当初到底是靠什么,把自己变成「唯一入口」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机构如果想「合规」地买入一枚比特币,几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买灰度的比特币信托基金 GBTC。


GBTC 的结构设计得很强势。投资者可以用现金或比特币申购新的份额,却不能把手里的份额赎回成现金或比特币;新申购的份额需要先锁 6 个月,才能在场外市场交易;与此同时,灰度每年稳稳抽走 2% 的管理费。


大量资金被引入这个结构封闭的池子里,水只进不出,水位自然要往上涨。在二级市场上,GBTC 的价格长期高于它背后那一篮子比特币的实际价值,这个差额就是所谓的「GBTC 溢价」。


2021 年时,溢价几乎成了常态,长期维持在 20% 以上,行情最疯狂的时候,甚至一度被推到接近翻倍。那几年,GBTC 跻身全球最大的一批商品类 ETF,成了华尔街嘴里名副其实的「数字黄金」。


对冲基金们很快找到了一套在当时看来几乎等于「无风险」的公式:先借入比特币,申购 GBTC 份额,等锁定期结束后,在二级市场把带溢价的份额卖出,再用卖得的美元归还比特币,将中间那一截溢价收入囊中。这种交易被包装成「结构性 Alpha」,在华尔街的圈子里口耳相传。


那几年,灰度不需要解释 Web3 的宏大未来,它只需要不断告诉焦虑的资本:池子里还有额度。


好景不长。


2021 年 2 月,GBTC 的溢价消失,并首次转为负数,也就是开始折价。起初,市场并不太在意,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段短期波动,等情绪好一点,溢价自然会回来。但这一次,折价的口子越撕越大。


伴随 FTX 崩塌、信任在整个行业里成片蒸发,GBTC 的折价率一路跌到接近 50%。这意味着,投资者手里那份 GBTC,在市场上的价格只有它背后对应比特币价值的一半。曾经的香饽饽,一夜之间变成了烫手山芋。


首先被困住的就是那些套利基金。他们的模型失灵了。原本指望 6 个月后高价卖出 GBTC 获利,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巨大的折价牢牢套住。卖掉,意味着巨额亏损;不卖,则要承担比特币价格波动和折价继续扩大的双重风险。


对冲基金 Fir Tree Capital 率先发难,将灰度告上法庭,指控其利用垄断地位收取过高的管理费,并要求开放赎回,消除折价。不久之后,已经深陷破产程序的 Alameda Research 也加入战局,在诉状里写到如果灰度降低费用并允许赎回,自己手里的份额理论上本可以多值很多钱。


诉讼揭开的是冰山下的连环巨雷。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惊恐地发现,GBTC 这颗曾经的「优质抵押品」已经深度嵌入了上一轮牛市最疯狂的杠杆链条中。


三箭资本长期持有大量 GBTC 以及其他灰度信托产品,把它们当作借款的抵押物之一;当三箭轰然倒下时,包括加密借贷巨头 Genesis 在内的债权人,资产负债表上都躺着不小的 GBTC 敞口。


再往下,是与 Genesis 绑定的 Gemini Earn 理财产品,几十万美国普通用户的储蓄,被间接系在了这只信托上。对他们而言,和 GBTC 的第一次相遇,不是在券商 App 里点下「买入」,而是在寄到家的破产通知书里,看到那句冷冰冰的解释——你的钱,将通过出售 GBTC 逐步清算偿付。


面对诉讼和信任危机,灰度没有再去解释自己有多「合规」、结构有多「安全」,而是做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决定,把自己的监管者 SEC 告上法庭。


多年以来,SEC 一直是比特币现货 ETF 之路上最顽固的守门人。它以市场操纵、投资者保护不足等理由,驳回了所有公司的申请。对灰度来说,把 GBTC 转成 ETF,是唯一能从结构上解决折价的办法,只要允许自由申赎,套利者就有了出入口,折价自然会被交易慢慢抹平。


这一步当然是自救,但它敲的那扇门外,排队的不止灰度一个。


2022 年 6 月,在 SEC 再次拒绝其转换申请后,灰度正式提起诉讼。一家靠监管缝隙起家的私营公司,转身把美国最强势的金融监管机构告上法庭,在当时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无路可退的豪赌。


2023 年 8 月 29 日,赌局的结果揭晓。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裁定,SEC 在已经同意比特币期货 ETF 的前提下,却拒绝比特币现货 ETF,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属于「武断和反复无常」。


判决传来,整个加密世界为之沸腾,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胜利。灰度以一己之力,为比特币叩开了通往华尔街主战场的大门,它成了那个屠龙的勇士。


然而,故事的高潮,往往也是转折的开始。


2024 年 1 月 10 日,在法院压力和市场预期之下,SEC 一口气批准了 11 只比特币现货 ETF 的上市申请,第二天集体开始交易,灰度的 GBTC 也顺利完成从信托到 ETF 的转换,折价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抹平。


对被困在结构里的资金来说,这是迟到很久的出口;但是对灰度来说,这条出金通道打开得有点太快了。


ETF 转换后的前两个月里,GBTC 的净流出就超过了 100 亿美元;首个完整月份,累计流出规模超过 70 亿美元,单日最高流出一度接近 6 亿美元。到年底,GBTC 的资产规模已经从牛市高点四百多亿美元,缩减到了大约二百亿美元出头。


更致命的是,灰度好不容易为现货 ETF 把门敲开,门口就冲进来了一群「野蛮人」。


贝莱德、富达这些华尔街传统巨头,一边把自家费率压到 0.2%~0.3% 的区间,一边把销售网络铺到每一个投顾账户、每一张资产配置表上。相比之下,灰度坚持的 1.5% 管理费显得格格不入。对新入场的投资者来说,选择谁可能需要仔细比对一下,但是不选择灰度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事情。


于是,一边是 GBTC 持续的资金流出,一边是 IBIT、FBTC 等新 ETF 不断刷新单日净流入纪录。仅仅用了 96 个交易日,到 2024 年 5 月底,贝莱德的 IBIT 就以接近 200 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反超当时的 GBTC,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 ETF。


灰度为行业打开了这扇大门,进屋却发现已经没有自己的位置了。那场官司让比特币第一次堂堂正正走进了华尔街的货架,也在同一时间,切断了灰度赖以生存的溢价结构和垄断地位。


等到 IPO 敲钟的那一天。


GRAY 这个代码会出现在纽交所那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钟声照例按点敲响,台上的管理层和早期投资人一起举杯、合影,媒体在台下按快门、发通稿,一切流程,都和一家普通金融科技公司、一家消费品公司、一家制造业公司上市时没有任何区别。


正是这种「没有区别」,最让人唏嘘。


就在几年前,这家公司还握着加密世界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它靠着一只信托基金承载了整个行业的野心、贪婪与想象力。


而现在,它不得不接受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它需要说服的不再是那些愿意为「合规入口」付溢价的机构,而是一群截然不同的投资者,他们可能并不关心什么是 Web3,什么是「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他们关心的是资产负债表、自由现金流、管理费率和行业竞争格局。


灰度下一步要做的,是向这些人证明,在被 ETF 巨头和 DAT 公司挤压得越来越窄的空间里,自己这台被新秩序夹在中间的机器,仍然值得被市场单独买单。


历史当然会记住灰度。记住它曾经是比特币走向合规世界的第一道门槛,记住它在和 SEC 的官司里逼着监管松口。至于它在新周期里能走多远,这已经不是灰度能自己决定的事了。


这既是一个时代的收尾,也是它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唯一入口」的叙事里退场,变成一只要靠业绩、成本和故事持续说服市场的普通股票。


老入口的命运,大多如此。


相关推荐:资产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提交美国IPO申请


原文: 《 曾握全球3%比特币(BTC)的灰度,现在要去纽交所敲钟了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