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菠菜菠菜|bocaibocai|2025年10月06日 03:09
《挖矿越贵,币价越稳?一篇论文的反直觉结论》
无意中翻到一篇发表在《国际经济评论》上的论文,京都大学的Kohei Iwasaki教授用纯理论模型得出了一个结论:
-- 成本高昂的挖矿,恰恰是维持加密货币价值的关键。
不得不说这几年关于加密货币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了,都能看到研究挖矿和币价关系的论文了,Iwasaki创造了一种模型得出了一个核心洞察:
- 全网算力是公开可观察的,而算力代表矿工投入的真金白银。
逻辑链很简单:
- 矿工不是慈善家,如果币一文不值,谁会烧钱挖矿?
- 所以持续的高算力本身就是"这币有价值"的可信信号
- 这个信号比任何嘴上说的"我看好比特币"都管用,因为它花了真钱
论文用"均衡精炼"的方法证明:
在所有"币价会归零"的均衡中,矿工都有动机通过提高算力来影响市场预期——因为这个信号的收益会超过额外成本。所以这些"归零均衡"站不住脚,应该被排除。
唯一稳定的均衡是:币价保持在一个正的稳定水平。
但为什么那么多币还是死了?
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如果挖矿真能保证币价,为什么市场上99%的币都归零了?
论文在扩展模型中考虑了多种加密货币的情况。结果显示,精炼确保所有加密货币价值之和等于单一加密货币情况下的价值。
这些结果表明,精炼不能排除多种加密货币中某一种的价值在每个时间点都为零的均衡。因此,本文的理论不能确保所有加密货币的泡沫都会持续。
这个结论更接近现实:市场能支撑的"泡沫总量"是有限的。就像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是无限的,加密货币的总市值也会受到约束。在这个约束下,多个币种会竞争这个有限的"泡沫空间"。
强者愈强,弱者出局。这解释了为什么比特币能活下来,而那些"比特币2.0"、"狗狗币杀手"之类的项目纷纷归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挖矿,而是因为它们在竞争中输了。
更进一步,这个模型也暗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加密货币市场本质上是赢家通吃的。理论上讲,市场可以支撑多个币种共存,只要它们的价值之和不超过某个上限。
但在实践中,网络效应、流动性聚集、品牌认知度等因素会让这个"多币均衡"非常脆弱。
所以,比特币会归零吗?
这篇论文给出的答案是:理论上不会,只要挖矿仍在继续,只要人们还在用真金白银为这个网络投票。
但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预测,而是一个条件性的陈述。如果某天挖矿成本归零(比如量子计算机突破),如果某天出现了更好的协调机制,如果某天全球监管联合绞杀……那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篇论文最大的价值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挖矿不仅仅是技术机制,更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承诺和协调装置。
它的"浪费"不是bug,而可能是维持整个系统可信度的必要成本。
就像民主制度的低效率是保障权力制衡的成本,挖矿的高能耗也许是保障去中心化信任的代价。至于这个代价值不值,那就见仁见智了。
至少,下次再有人说"比特币浪费能源应该禁止"的时候,你可以甩给他这篇论文,然后说:"也许正是这种'浪费',让你钱包里的币还有价值。"
论文原文:https://media.licdn.com/dms/document/media/v2/D561FAQGub0vv5MT-HA/feedshare-document-sanitized-pdf/B56Zmj0seHHkA8-/0/1759390125886?e=1760007600&v=beta&t=ufOjCPb_DU4oDt-cN_alR2KKbQSQIJOiqVD5lVZyBRI(菠菜菠菜|bocaibocai)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