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匡|2025年10月19日 04:59
在隐私成刚需的当下,@zama_fhe 把 FHE 从论文搬进了生产环境,这一步意义不小。团队成立于 2020 年,最近完成 5700 万美元 B 轮,估值迈过十亿大关,累计融资超 1.5 亿美元。资本不是给面子,是技术给出了硬指标。
Zama 做的事很直接:让数据在加密状态下也能被计算。放在云端也好,上链也好,内容全程不可见,但合约照样跑得通、结果可验证。基于此,他们做了 fhEVM——在 EVM 体系里运行保密合约,不必推倒重来,开发者几乎不用改动习惯就能写出“隐私优先”的应用。性能上,从早期版本到现在提速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当前公开演示已能稳定跑到每秒约 20 笔,路线图里还写了 GPU 加速、专用 ASIC,目标把吞吐拉到上千笔每秒,这不是拍脑袋,是按部就班的工程推进。
我最近在看的另一块,是他们用 FHE 做“身份抽象”的思路。把 DID 和可验证凭证直接放进密文世界里,身份数据全程加密,合约只校验声明的真假,不暴露任何细节。技术上,所有密文挂在同一公钥之下,私钥用 MPC 分片保护,既保持组合性,又不牺牲安全。落地想象很清楚:链上 KYC 不留痕、DAO 投票不泄密、DeFi 限额与风控按密文规则执行,身份与资金流可以在不暴露隐私的前提下无缝对接。
节奏也在加速。公开测试网已放开,主网目标定在年内,TGE 在路上。创作者与开发者两个面同步推进:一边是工具链、协处理器和生态对接,一边是内容与社区把理念讲清楚、场景跑明白。
如果你在卷 S3 的 Creator Program,这里有几个关键信息别错过:本季前 100 名分享 5.6 万 USDC,前 1000 名有机会拿到 OG NFT 003;一周内容量已经冲到百万级,竞争强度不小。我的建议是别刷量,专注可验证的内容:拆技术、写用例、给数据,把“为什么需要 FHE、怎么落地、对普通用户有什么用”讲透,比堆帖子更有效。市面上对 OG NFT 价值有不少传闻,理性看待,关键还是把确定性的产出做扎实。
@zama_fhe不是追叙事,而是在定义“默认加密、可验证计算”的下一代标准。开发者能用、用户敢用,才是隐私走向普及的那条路。如果你打算提前布局,这个窗口期值得把握。
#ZamaCreatorProgram(大匡)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