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Hyperliquid还是昙花一现?深度分析Lighter的特色、竞争、估值和风险

CN
PANews
关注
3小时前

永续合约交易所赛道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继Hyperliquid点燃整个DeFi衍生品市场、揭开行业新序幕后,近期又有CZ亲自下场喊单的Aster异军突起,一时风头甚至盖过了Hyperliquid,为这场热潮添了第二把火。而在这两个明星项目的光环之外,一个名为Lighter的新项目也在悄然崛起,凭借独特的零手续费模式和ZK Rollup技术架构,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吸引了超过5.6万用户和7亿美元的资金锁定,同样引发了市场的较大关注。这个被誉为"下一个Hyperliquid"的项目,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核心特色

专为交易优化的ZK架构

传统CEX执行速度快,但是中心化、不透明,容易出现"黑箱操作"损害交易者的利益。而DEX虽然将一切操作上链,使交易所行为透明可验证,但是导致交易撮合速度慢,用户交易体验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DEX涌现出不同的技术流派:

  • 以dYdX为例,都是"链下撮合、链上结算",虽然提升了订单撮合、执行速度,但是链下部分还是不透明,退化回到CEX状态。

  • Hyperliquid是第一个成功、大规模运用的全链上的DEX。Hyperliquid不仅是一个简单的DEX,而是一条为了交易而专门定制的Layer1。通过全面优化执行层、共识层,Hyperliquid才实现将交易所功能全面上链的同时,还保持高吞吐量,满足高频交易、做市商等专业交易团队对于实时性的要求。

Lighter走出了第三条道路。Lighter是一条Ethereum生态下的zk-rollup,其交易所功能(比如订单撮合、强制平仓)都是在Layer2的单一Sequencer完成的,就和CEX是一样的,速度快,但不透明。为了解决其缺点,Lighter通过零知识证明(ZK Proof)来确保了交易的公平性。每笔撮合和强制平仓的计算结果都会生成ZK证明并提交到Layer1验证。这意味着:所有撮合都严格遵循价格时间优先原则,无法进行暗箱操作或插队交易(理论上应该如此,而实际情况呢?接下来笔者还会再谈到这一点)。所以说,Lighter走的是“中心化执行、去中心化验证”的第三条道路,实现执行效率与信任复明之间的平衡。

但是以上方案也有缺点,传统的ZK Rollup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智能合约操作,生成证明的速度往往很慢,满足不了专业交易团队对于实时性的需求。Lighter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自研的ZK Rollup技术方案。与市面上的通用型ZK Rollup不同,Lighter专门针对订单簿交易进行了深度优化。而且因为只需专注于撮合逻辑,Lighter得以大幅简化零知识证明的复杂度,实现亚秒级生成ZK Proof,满足专业交易团队对于实时性的要求。

双层架构安全保障

Lighter的核心架构采用了"资产托管在Layer1,交易执行在Layer2"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

  • Layer1(以太坊主网):负责资金托管,所有用户资产都存放在经过审计的智能合约中。

  • Layer2(Lighter网络):负责高速撮合和结算,最终账户状态以压缩diff形式发布在L1。

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是安全性。即使Lighter的Layer2系统完全崩溃,用户的资金依然安全地保存在以太坊主网上,可以通过紧急退出机制取回。

LLP双重用途创新

Lighter设有公共流动性池LLP(类似于保险基金),用于承接穿仓损失和为平台提供做市流动性。用户可以将资金存入LLP,为Lighter贡献流动性,同时享受做市收益。这个设计就是在模仿Hyperliquid的HLP机制。

未来版本中,用户存入LLP的资金不仅能获得作为LP的做市收益,还计划允许LP份额作为保证金参与交易,实现资金的双重利用。这一设计使资金不再闲置,提高资本效率(类似于Aster的USDF等收益型抵押品模式),不过目前此功能尚未上线,实现过程中需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在下面章节中,笔者还有详细论述。

零手续费策略

Lighter采用了在DeFi领域颇为大胆的商业模式——对普通用户完全免收交易手续费。无论是挂单(Maker)还是吃单(Taker),用户都能享受零成本交易。这在手续费动辄万分之几的DeFi世界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那么平台如何维持运营并盈利呢?答案是"付费API模式"。

  • 普通用户:挂单、吃单皆免费,但是撮合有200-300毫秒的延迟。

  • 高级账户(Premium):挂单收取0.002%,吃单收取0.02%。但是撮合延迟大幅降低:挂单取消0毫秒,吃单150毫秒。

专业交易员和做市商为了获得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愿意支付这些费用。此外,平台还通过清算费(最多1%)和其他增值服务获得收入。

但是不要忘记"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Lighter这套免费策略不禁让人联想起Robinhood的"订单流支付"(PFOF)玩法,另外零手续费也鼓励了一部分"刷量交易"(Wash Trading),这方面的风险笔者将在下文中还有论述。

项目现状与数据

开发进度

  • Lighter于2023年底开始测试,2024年运行早期版本(彼时称"zkLighter")并在2025年初开启私测。截至目前(2025年9月),平台仍处于邀请制的测试网/封测阶段,尚未完全开放公众使用,具体主网上线和发币时间官方尚未公布。

  • 由于尚未主网上线,Lighter核心代码暂未完全开源,但智能合约已通过审计(ZK电路由ZKSecurity审核),未来主网发布时可能会同步公开代码细节以供社区监督。

增长数据表现

从数据表现来看,Lighter的增长确实令人瞩目:

  • 用户规模:截至2025年9月,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6万人

  • 资金规模:总锁定价值(TVL)从今年3月的250万美元飙升至超过7亿美元,增长了280倍。

  • 交易活跃度:日均交易量从夏季的几亿美元攀升到近期的约80亿美元,2025年9月25日甚至达到189亿美元,快速接近Hyperliquid的市场份额。近期其日交易量甚至反超Hyperliquid

但是另一方面,Lighter的未平仓合约总额(Open Interest)相对偏低。目前Lighter的OI约在13亿美元左右,比Hyperliquid的130亿美元少了一个数量级,也低于Aster近期15亿美元的水平。高交易量、低OI暗示Lighter、Aster两个新晋热门平台存在大量短线频繁对倒交易行为,笔者将在后文风险部分对此剖析。

竞争对比分析

作为新生代ZK架构永续DEX,Lighter常被拿来与Hyperliquid(率先点燃perps热潮的明星项目)和Aster(背靠币安生态异军突起的后起之秀)进行对比。下面我们从去中心化、性能吞吐、产品功能、生态整合等方面,将Lighter与Hyperliquid、Aster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异同。

底层架构与去中心化

  • Hyperliquid:定制化的Layer1有多个验证节点,理论上是去中心化的。但是由于节点数量少,而且全部由团队控制,所以去中心化实际程度有限。

  • Aster:核心撮合在链下实现,更加中心化。

  • Lighter:作为Rollup,只有单一Sequencer负责撮合,执行层中心化,但验证ZK Proof耗费很少资源,轻量节点也可以验证,所以验证过程是高度去中心化的,从而弥补了"中心化执行"的不足。另外资产账本都在以太坊主网上,即使Lighter团队消失,也允许用户自主取回资金,资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性能与交易体验

  • Hyperliquid:每秒处理数十万笔订单,极端行情下仍保持稳定,不堵塞不宕机。

  • Lighter:实现毫秒级撮合,零知识证明亚秒级生成,体验接近中心化交易所。性能够用,极端情况下有轻微卡顿。

  • Aster:受限于BNB链3秒出块时间,性能相对较弱。为弥补性能差距,普通用户可与其自动做市池一键成交,相当于直接吃AMM池流动性,省去挂单等待。未来Aster计划推出自己的ZK Rollup链来改善性能和隐私,这将使其未来架构更类似于Lighter。

产品功能与创新

  • Hyperliquid:作为先行者,功能相对均衡成熟。既有现货交易,又有永续合约交易。HIP-3允许用户自行创建合约市场,必将促进美股等RWA产品在Hyperliquid上的交易。HIP-4提出在Hyperliquid上开展"预测市场"。

  • Aster:借力币安影响力快速获客。功能上有三点创新:多链流动性共享、1001倍高杠杆、规划中的暗池交易,吸引高风险偏好的投机者。另外,Aster已经上线美股永续交易,包括特斯拉、苹果等股票合约,让用户24/7交易美股价格。

  • Lighter:其作为以太坊Layer2,有望与以太坊主网和其他Rollup生态实现良好兼容,例如直接支持用户以任意以太坊主流资产作为保证金,并可与以太坊上的钱包、策略协议对接,发挥以太坊DeFi乐高的组合优势。此外,Lighter规划中的LLP保证金双用功能是一项潜在创新:它让流动性提供者在赚取做市收益的同时,还获得参与交易的机会,相当于赋予LP一种收益型抵押品的属性。

流动性深度与交易成本

  • Hyperliquid凭借巨额做市资金(HLP池一度高达$15亿+资金)以及丰富的机构做市商参与,其主流交易对的买卖盘深度甚至超越部分二线CEX,交易滑点和隐含点差极小。其手续费虽不为零,但挂单0.01%、吃单0.03-0.05%的费率在DEX中已非常低廉。综合来看,Hyperliquid为大资金交易者提供了接近CEX的低成本环境。

  • Lighter走的是零手续费换取更大点差的路线:普通用户不需要支付手续费,表面成本更低,但做市商为了盈利会加大买卖报价差距来覆盖成本。因此Lighter用户实际交易的点差可能略高于Hyperliquid。特别是小众交易对,由于Lighter尚缺广泛做市商参与,流动性深度相对不足,有用户反馈Lighter在部分altcoin上的盘口厚度落后于Hyperliquid

  • Aster的情况更为复杂:其普通模式通过ALP自动做市池提供流动性,深度取决于池中资产规模和算法;Pro模式则因多链原因,做市商资金分散,且币安系做市商多集中在BNB链上,导致非BNB链标的的深度一般。

估值分析

基于收入预测进行估值:

Hyperliquid参考

Lighter预测

  • Lighter最近的交易量超过了80亿美元。但是考虑到目前Lighter这种旺盛势头未必能够持久,再加上市场普通认为这些交易量包含了太多的Wash Trading,笔者谨慎乐观地假设未来稳定日均交易额40亿美元。

  • Lighter目前对普通交易不收取手续费,收入主要来自高级账户费率。假设每天有20%交易来自付费用户,而平均费率0.01%,则年化收入约40亿 * 20% * 0.01% * 365 = 约$3000万美元。

  • 采用与Hyperliquid类似的40倍PE,笔者预估Lighter的FDV约12亿美元。

目前Polymarket预测市场给出80%概率认为Lighter上市估值会超过20亿美元,体现过市场对于Lighter的乐观情绪。这种高溢价体现出市场对高性能Orderbook DEX赛道的热捧。

风险分析

商业模式存疑

Lighter目前免除了用户交易手续费,这确实在初期吸引了大批用户,但长期来看平台盈利从哪来?赚谁的钱?

"免手续费"策略不禁让人联想到Robinhood等传统零佣平台。Robinhood是将收入来源将转向"订单流拍卖",即向做市商/高频交易机构收取费用,让他们在有利价格上成交。这实际上是将成本转嫁到点差:散户表面不付手续费,但交易时可能成交在更差的买卖价差上,被做市商"吃点差"Lighter创始人在播客中并不讳言对Robinhood模式的认同,认为DeFi可以学习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牛来买单"的思路。然而加密市场的交易者结构与美股不同——加密用户相对更小众且专业化,对于点差敏感度更高,否则也不会有从vAMM到CLOB模式的技术迁徙。如果Lighter零费率导致点差显著大于竞品,老练的交易者会察觉并流失。

此外,既然高速API付费是Lighter的主要的收入来源,Lighter本应优化这部分用户的体验。但社区有人反映Lighter对外部接口开放缓慢API文档匮乏、对接体验不佳,令人质疑团队是否有意把散户订单流留给自家内部团队吃,不想让外部高频交易、做市团队分羹。

交易数据真实性问题

Lighter亮眼数据背后可能存在不少水分。最明显的异常指标是交易量与未平仓合约(Open Interest)的比值。这个指标的正常范围常应在5倍以内,Hyperliquid的这个指标约0.76倍,而Lighter的这个指标上是约27倍,远超正常水平

这种异常的高换手率强烈暗示平台上存在大量短线频繁对倒交易。由于Lighter尚未发行代币,用户刷高交易量的主要动机是争取未来空投积分排名。零手续费大大降低了刷量成本,使得某些用户可以在自控账户间频繁交易,制造巨额成交量而几乎不承受损失。

从链上数据分析,Lighter上很多头部地址日内开平仓上千次,但持仓很少隔夜留存,这完全符合挖空投薅羊毛的特征。

OI偏低进一步印证场内并未有大规模新增真实流动性,大量交易可能是左手倒右手。一旦空投发放结束,这部分"假繁荣"的交易量很可能快速消失,平台活跃度面临断崖式下滑。

LLP复用风险

LLP未来计划允许用户使用其LP份额作为抵押品参与交易,这种"一钱多用"的创新可能引入复杂的系统性风险。设想以下极端情况:

  1. Lighter团队是拿LLP中的资金做市。虽然Lighter团队不乏专业交易员,但是参与交易就有"亏损"的风险。市场单边剧烈波动,LLP作为对手盘承受重大亏损,导致每个LLP份额的净值下跌。

  2. 如果同时有用LLP份额作为保证金的用户交易失利,其Margin账户中的LLP份额数量也要被扣除。

  3. 做市亏损和交易亏损叠加,LLP净值和Margin账户中的LLP数量同步下滑,放大了用户的Margin账户的损失,可能触发连环强平,进一步加剧系统不稳定

正因为存在这种风险,Hyperliquid等成熟平台的保险基金都是独立运作,不允许用户抵押再利用。Lighter要成功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设计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如:限制LLP抵押率上限、引入动态风险参数调整、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缓冲机制。

团队治理不确定性

创业项目的成败与团队素质密不可分。Lighter的创始人及团队技术背景强大(创始人Vladimir曾在AI和FinTech领域任职,核心成员包括前机构量化工程师等),但业内也有一些不利传闻引发担忧。

  1. Lighter其实并非一夜成名的新项目,其前身"zkLighter"早在2022年已立项,但最初并不火热,直到2023年底Hyperliquid走红后团队才加速推进,给人感觉有"趁风口赶进度、匆忙发币变现"之嫌。

  2. 网上有传闻质疑创始人作风不稳。据一位分析博主JulianKin爆料,Lighter创始人Vladimir Novakovski曾违背对多位合作伙伴的返佣承诺,在利益分配上食言;还有传闻称其迷恋迈阿密游艇派对等奢靡生活,私生活不够自律。

  3. 尽管许多资料上都说Lighter得到了a16z和Lightspeed的投资。但是也有资料宣称,a16z和Lightspeed投资的是Novakovski的上一个项目Lunchclub,一个AI社交平台。所以Novakovski其实是拿着Lunchclub主业的钱做了一个副业项目Lighter,没想到"无心插柳",Lighter现在反而火了。如果以上说法属实,实际上Lighter没有得到任何知名机构的背书,反而可能被前一个项目的投资人拿来作为套现退出的渠道。

总结

Lighter作为永续合约DEX赛道的新兴力量,确实展现出了不少亮点:创新的ZK Rollup架构、零手续费模式、快速增长的用户和资金规模。在DeFi衍生品市场进入新一轮竞争高潮的背景下,Lighter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项目。

然而,我们也必须理性看待其中的风险和挑战。当前的高交易量很可能包含大量为空投而刷量的虚假成分,零手续费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需验证。更重要的是,在Hyperliquid和Aster等强劲对手的竞争下,Lighter能否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还是未知数。

对于投资者而言,Lighter既可能成为下一个Hyperliquid式的传奇,也可能在热潮退去后归于平淡,其最终走向值得我们密切留意。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