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web直播课第199期回顾:深度拆解RWA与稳定币产业实践,解码资产数字化核心逻辑

CN
9小时前
2025年,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与稳定币赛道持续成为Web3领域的焦点议题。10月21日晚20:30,Uweb直播课第199期如期开播,Uweb校长于佳宁作为主持嘉宾,特邀Delta Labs研究合伙人Colin Su 做客直播间,围绕“RWA、稳定币产业实践全面拆解”展开深度对话,从产业架构、资产落地优先级到稳定币市场影响,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知识分享,吸引超400位行业爱好者参与。

核心聚焦一:RWA产业架构详解——从参与方到核心难点

直播中,Colin Su首先系统拆解了RWA的产业架构,明确其核心参与方及职能分工,为观众搭建起清晰的行业认知框架。

1. 四大核心参与方,构筑RWA生态基础

Colin指出,RWA产业主要由四类角色构成,各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推动现实资产的链上化进程:
  • 资产发行方:负责将债券、黄金、房产等现实资产转化为链上可流通代币,承担合规结构设计、收益分配与资产托管核心职能。例如发行代币化股票的Backed Finance、专注美国房地产RWA的Realty,以及主打美国短期国债代币化的Matrix Stock,均属于这一范畴。
  • 基础设施提供方:作为RWA生态的“底层支撑”,提供资产发行工具、KYC身份认证、合规支持与托管服务,多与公链、许可链及合规发行平台合作,如Polymesh、Securities等发行转移平台,以及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Layer 1解决方案。
  • 应用层平台:连接C端用户与链上RWA资产,提供投资组合管理入口,部分与DeFi协议融合。例如Maple Finance、Serap等链上信贷平台,以及专注应收账款、商业票据领域的Centrefuge、Goldfinch,均是应用层的典型代表。
  • 数据与预言机服务方:作为链上与链下的“桥梁”,为代币提供价格指数、利率参考等关键数据,Chainlink、Tolkony、Redstone等主流预言机均在此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olkony还可提供合规身份QIC模块支持。

2. 三大核心难点:法律、运营与确权的现实挑战

在拆解架构后,Colin也直面RWA落地的痛点,强调其核心挑战并非技术层面,而是集中在法律、运营与资产确权领域:
  • 确权模糊:部分RWA项目的法律基础薄弱,代币持有者常仅拥有“数字凭证”,而非基础资产的完整所有权。例如项目方可能未合法持有对应资产,或资产已被抵押,导致投资者权益难以保障。
  • 责任主体不明:以房地产RWA为例,曾有项目用空壳公司持有房产资产,当租户与代币持有者产生利益冲突时,“谁来负责”的问题缺乏明确答案,暴露运营环节的权责漏洞。
  • 链下运营不可替代:即便通过区块链实现租金支付、权益分配等功能,房产税款缴纳、日常维护等基础工作仍需链下团队执行。若链下政府土地登记不承认链上代币权益,最终仍需以实体法律为准绳,凸显“代码无法完全替代法律与人力”的现实。

核心聚焦二:RWA资产落地优先顺序——美国与香港的路径差异

谈及RWA资产的落地优先级,于佳宁与Colin重点对比了美国与香港的差异化路径,揭示两地因市场成熟度、政策导向不同而形成的选择差异。

1. 美国:从标准化资产切入,追求效率提升

作为全球RWA先行者,美国选择以**标准化金融资产**为核心落地方向,涵盖权益类、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外汇四大类别:
  • 权益类资产中,美股去中心化交易所(如X Stocks)、Pre-IPO独角兽企业一级市场链上化是热点,且优先选择确定性高的独角兽企业试水,而非全面开放一级市场权益上链;
  • 固定收益领域,美债及美债类理财产品已形成丰富的RWA产品矩阵,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更是占据当前RWA市场280亿美元规模中的160亿,成为主流方向,黑石、KKR等头部PE机构均在重点布局;
  • 大宗商品方面,黄金(PAXG、XAUT)占据超80%份额,未来或向白银、农产品、黑色系资产拓展;
  • 外汇上链则以稳定币为主要形式,USDT、USDC等本质即是法币的RWA链上表达。
Colin强调,美国的逻辑是“将旧有高质量、已充分定价的资产搬上链”,通过区块链提升传统金融效率——例如贝莱德某基金借助区块链将赎回周期从T+1缩短至实时,交易成本降低40%。

2. 香港:探索非标资产,依托内地资源试点

与美国不同,香港当前的RWA实践更偏向**非标资产**,如新能源基础设施、商业地产、算力资产等,背后既有政策试点的考量,也有依托内地资产的独特优势:
  • 政策层面,香港作为内地金融“沙盒”,需先摸索路径再反哺内地,标准化资产因涉及多部门协调、责任归属明确,反而较少被触碰;非标资产则因监管弹性更大,成为创业者与机构的“试验田”;
  • 案例层面,朗新集团将充电桩、电池资产代币化募资1亿美元,铜锣湾某写字楼拆分为100万份代币对应物权与收益权,协鑫能科光伏电站通过香港绿色金融沙盒试点实现收益权拆分,均是香港非标资产RWA的典型实践;
  • 未来机会上,Colin预判港股或成为香港RWA的“爆发点”——港交所近年积极吸引全球资本,且已有内部区块链系统解决沪港通、深港通结算周期差异,为股票代币化奠定基础,若政策推动,港股RWA有望成为合规示范案例。

核心聚焦三:稳定币大战的市场影响——格局未定,机会与挑战并存

除RWA外,稳定币作为法币的“链上形态”,其市场竞争与产业影响也成为直播讨论的重点。Colin结合全球案例,剖析了稳定币赛道的竞争格局与潜在冲击。

1. 竞争加剧:从“双寡头”到“多类型共存”

当前稳定币市场虽由USDT、USDC占据主导,但Colin认为,未来将形成“强者愈强+细分领域龙头”的多极格局:
  • 功能分化:除传统锚定法币的稳定币(如USDT、USDC),支付类(PYUSD)、收益型(USDM)、合成型(USDE)、银行存款类(JPM Coin)等功能型稳定币将陆续涌现,覆盖网购、跨境支付、理财、贸易融资等细分场景;
  • 区域分化:政策壁垒将催生区域性龙头,例如香港、内地、新加坡、迪拜等地区或因监管差异,各自形成本土稳定币龙头;
  • 巨头入局:拥有流量优势的超级APP(如微信、支付宝、Facebook)若布局稳定币,可能凭借默认支付入口、用户基础改写市场格局,类似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的双寡头局面或重现。

2. 现实价值:从抗通胀工具到普惠金融

Colin以非洲、拉美及香港的案例,展现了稳定币已落地的现实价值:
  • 在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通胀高企的国家,稳定币成为“抗通胀刚需”,日常买菜、工资结算、跨境转账均通过币安等平台使用USDT,部分国家甚至“政府禁止但民众仍广泛使用”;
  • 香港菲佣通过稳定币向菲律宾汇款,规避传统银行双向收费,凸显其在跨境支付中的成本优势;
  • 这些案例证明,稳定币并非“投机工具”,而是解决现实金融痛点的方案——在缺乏移动支付基础设施的地区,它直接让用户“跨过移动支付时代,进入稳定币时代”,实现无国界的美元储蓄与消费。

3. 潜在冲击: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挑战

谈及稳定币对传统金融的影响,Colin也客观指出其潜在冲击:若在国内全面推广,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托管、理财业务规模缩水,甚至引发失业潮——例如稳定币绕开银行信贷审批,或导致风控、信贷岗位需求下降;自托管模式则削弱银行托管业务,影响管理费收入。这也是当前国内对稳定币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直播尾声:行业展望与后续参与通道

直播最后,于佳宁校长总结了本次分享的核心价值,并为观众提供了持续学习的通道。他提到,RWA与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的关键赛道,未来将持续释放潜力,而Uweb将通过每周三场直播(周二新赛道解读、周四机构级经营会、周日链上数据解读)、线下活动及课程,为行业爱好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