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八个月里,加密资产的主线从“行情驱动”切换到“产品驱动”。标志性事件是美国现货比特币ETF获批并运行稳定,随后现货以太坊ETF在2024年7月正式挂牌,形成从“单一龙头”到“多资产敞口”的过渡;这一进程实质上把主流加密资产纳入了熟悉的资产管理与交易生态。
结构层面的改进正在发生,并非停留在“能不能上”的层面。2025年7月,美国证监会(SEC)允许加密ETP采用实物申赎(in-kind)模式,这使运作方式更接近传统商品ETF,有望改善交易效率与成本,缓解现金申赎带来的跟踪与费用摩擦。对机构做市、套利与风险管理而言,这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升级”。
地域维度上,香港在2024年4月推出现货比特币与以太坊ETF,并自一开始即引入实物申赎机制,为亚洲时区提供了受监管的加密指数化工具。尽管初期交投温和,但其制度设计与时区优势,为后续跨境资金与区域机构配置留出了空间。
从周期视角看:ETF把“加密原生风险”转化为“公募持仓风险”。这意味着:
定价权与波动结构更容易受资金流与再平衡节奏影响(季度、月度、被动指数权重变化),而不仅是链上叙事;
合规托管与做市网络的完善,降低了机构进入与退出成本,使“增量资金—价格—媒体关注—再增量”的正反馈更容易出现;
当宏观出现政策不确定或名义利率下行预期时,ETF成为传统组合里更可执行的“加密敞口”载体,放大避险与配置需求的传导效率。前述美国放宽申赎安排,正是这一传导链条的关键一环。
品类外延方面,市场的关注点正在从“BTC—ETH双核心”走向“下一站”。一方面,现货以太坊ETF的落地,完成了对“功能型公链资产”的制度化覆盖;另一方面,多家机构已就现货Solana ETF向SEC递交或修订申请。历史经验显示,监管常以“先有受监管期货市场、再评估现货ETF”的路径推进——CME宣布计划推出Solana期货,被部分机构解读为“为后续ETF铺路”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能否成行仍取决于监管对市场完整性的评估。
监管取向仍是决定外延速度的变量。2025年7月,SEC就加密ETF提供了进一步的操作指引,被视为走向更明确规则框架的早期一步;这既回应了产品快速扩容后的合规需求,也为后续新品类(含是否引入更多链上收益要素)留下了政策观察窗口。对发行人与机构投资者而言,合规的可预期性,比短期“题材想象力”更重要。
对投资与行业的三点影响:
资金结构的“慢变量”:随着401(k)、养老金、财富管理渠道逐步评估加密ETF,边际增量可能更稳定、久期更长,也意味着上涨期更依赖资金面的持续配给而非单一事件刺激。
波动的“新秩序”:ETF的盘后与隔夜缺口、再平衡日的被动流,可能放大短期波动;而专业做市与期货对冲的完善,又会在更长周期里压低结构性波动。
叙事的“再中心化”:ETF把焦点重新拉回资产本身的“可被机构持有”属性:合规、托管、流动性、衍生品配套,而非仅凭链上热点。以太坊ETF之后,公链生态基本面与链外合规生态的“耦合质量”,将决定其相对表现。
风险与掣肘同样清晰:
合规边界:若产品设计涉及链上收益或质押属性,容易触及监管红线,审批节奏与披露要求将更审慎;
市场完整性:对做市、清算与托管的稳健运行提出更高要求,任何单点故障都可能通过ETF通道放大为系统性波动;
需求真伪:除比特币外,其他资产的ETF需求尚需时间检验。若基本面与生态活动度不足,产品化并不自动等于资产定价的中枢上移。
小结:第一阶段的成功,把“是否能上”变成了“如何更好地上”。美国放开实物申赎、香港的先行机制、以及潜在的Solana期货与ETF申请,共同构成了加密ETF的“二次跃迁”。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更需要关注产品结构、合规细节与资金节奏,而非仅以“新品上市”作为交易信号。下一个周期,或许仍由ETF点火,但能跑多远,取决于微观机制是否经得起时间打磨与压力测试。
相关推荐: 索拉纳(Solana)开发者因Google Cloud BigQuery单次查询被收费5000美元
原文: 《 加密货币ETF的“二次跃迁”:从比特币(BTC)到以太坊(ETH),再到“下一站”?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