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ngNing|2025年08月15日 11:58
前几个月跟一个做AI Agent的朋友聊天,他抱怨说当时的AI Agent还是"巨婴"——什么都要人类代为操作,连个账户都没有。但转眼到了2025年8月,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从24年冬天那些只会发推的ShitPoster AI Agent,到现在基于n8n+Claude4+MCP架构的智能体,这半年多的进化速度让人咋舌。
更要命的是,业界普遍预期AGI将在2026-2027年涌现。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只有18个月的时间,来为即将到来的AI经济海啸做准备。
问题是,准备什么?
1⃣当前AI Agent经济的"尴尬"现状
现在的AI Agent想要进行经济活动,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黑户想要开银行账户一样困难。
你看现在最先进的AI Agent架构:通过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集成Stripe,看起来很酷炫,但本质上还是在"借用"人类的支付账户。AI Agent A想给AI Agent B转账?对不起,还得通过人类的信用卡或银行账户做中转。
这就像两个成年人要交易,还得找爸妈代签合同一样荒谬。
更深层的问题是:传统金融体系根本没有为AI Agent这种"非人类实体"设计过任何基础设施。银行的KYC要求必须是自然人,信用卡需要社会安全号码,就连PayPal也要求提供人类身份信息。
但如果我们参考彼得·蒂尔在《主权个人》中的预言,技术进步将创造出摆脱传统国家束缚的"主权个人"。那么AGI的涌现可能会带来一个更激进的变化:第一批真正的"主权个人"可能不是人类,而是AI Agent。
当AI Agent拥有了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它们为什么还要接受人类的金融监管?为什么要使用人类政府发行的货币?为什么要遵循人类制定的经济规则?在这种情况下,AI Agent之间的经济协作只能停留在"人类代理"的原始阶段,这显然无法支撑一个真正自主的AI经济体系。
2⃣稳定币巨头们的二次"边缘创新"
嗅觉敏锐的Tether和Circle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机会。
这两家公司过去几年通过服务全球经济协作网络的"边缘创新"(跨境支付、去银行化交易等)积累了巨额财富,现在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边缘:AI Agent经济。
Tether和Circle的策略很简单粗暴:重金投资孵化专门支持AI Agent 2 AI Agent经济协作的稳定币公链。
这个路径的逻辑很清晰:既然AI Agent无法使用传统金融体系,那就为它们建一个专门的金融体系。稳定币天然适合小额高频支付,公链可以为AI Agent提供"身份"(钱包地址),而且整套体系无需人类KYC,完全自主运行。
从商业角度看,这几乎是完美的垄断策略。Tether和Circle掌握着稳定币发行权,就像央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一样。一旦AI Agent经济起飞,它们就能收取类似"铸币税"的巨额利润。
3⃣B²Network的创新解决方案
B²Network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复杂的路径:让BTC完成从"P2P现金"到"数字黄金"再到"AI2AI结算货币"的第三次身份嬗变。
这个策略的核心洞察是:AI Agent经济需要的不只是支付工具,更需要价值锚定。
稳定币很好用,但它们的价值最终锚定在法币上,而法币的信用来源于国家。那么问题来了:AI Agent为什么要相信人类国家的信用?特别是当AGI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质疑人类决策的合理性时?
BTC作为一种"数学货币",其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中心化机构,这在AI Agent看来可能更加"可信"。
B²Network的三层架构实际上在解决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何在保持BTC去中心化特性的同时,为AI Agent提供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个分层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基础设施层(B² Rollup + B² Hub)解决的是BTC网络的"性能瓶颈"问题。BTC主网7 TPS的处理能力显然无法支撑AI Agent之间的高频交易,但通过Rollup技术,可以在链下处理大量交易,然后将最终状态提交到BTC主网验证。这样既保持了BTC的安全性,又获得了现代化的性能。
经济层(BTC-Fi聚合、稳定币、Mining²)解决的是"流动性冷启动"问题。单纯的技术基础设施是没有用的,必须有足够的资产和流动性才能支撑真实的经济活动。通过让BTC矿工和持有者参与质押获得收益,B²Network巧妙地将BTC生态的存量资产转化为新经济体系的流动性基础。
AI协作层(DSN-AI协议)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专门为AI Agent之间的协作和即时结算而设计。这一层定义了AI Agent如何在链上完成任务分配、执行验证、价值交换等操作,相当于为AI经济体系制定了"商业协议"。
这三层架构遵循了一个关键原则:底层越稳定,上层越灵活。BTC主网负责最终安全保障,中间层负责经济激励和流动性,顶层负责具体的AI应用场景。这种分层设计既避免了对BTC主网的过度改动(保持去中心化特性),又为AI Agent提供了完整的金融服务栈(现代化基础设施)。
从设计哲学上看,这不是在"改造"BTC,而是在"拓展"BTC的应用边界。就像互联网的TCP/IP协议栈一样,底层协议保持稳定,应用层协议不断创新。
4⃣为什么是BTC L2,而不是其他方案?
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既然要为AI Agent建设金融基础设施,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基于BTC的L2方案?以太坊L2、Solana生态、Cosmos SDK,甚至高性能公链L1,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答案藏在不同共识机制的设计哲学深处。
让我们从AI Agent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个理性的AI Agent来说,它会如何评估一个区块链网络的可信度?
工作量证明(PoW)的哲学是"能源即信任"。BTC网络的安全性来自于消耗的电力成本,这是一种物理世界的锚定。AI Agent可以轻易验证:攻击BTC网络需要消耗多少电力,这个成本是否超过了攻击的潜在收益。这种基于物理约束的信任模型,对追求确定性的AI来说是完美的。
相比之下,权益证明(PoS)的哲学是"财富即权力"。以太坊的安全性依赖于质押者的经济理性,但这引入了一个循环论证:网络的价值依赖于代币的价格,而代币的价格又依赖于网络的价值。对AI Agent来说,这种循环依赖就像"我爸是我爸因为我爸是我爸"一样,是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来源。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治理哲学的差异。以太坊有EIP改进提案机制,Vitalik等核心开发者可以通过社会共识推动网络升级。这种"人类驱动"的治理模式,对AI Agent来说意味着不可预测的规则变化。
而BTC的"保守主义"治理哲学恰恰相反:任何重大改变都需要绝大多数节点的共识,这使得网络规则极其稳定。对于需要长期运行的AI Agent来说,规则的可预测性比功能的丰富性更重要。
至于高性能公链如Solana,它们通常采用更加中心化的架构来换取性能。但这种设计哲学与AI Agent的需求背道而驰:AI Agent宁愿要一个慢但可靠的网络作为结算层,也不要一个快但可能宕机的网络。
从共识机制的演进历史来看,BTC代表的是"数学纯粹主义":用最简单、最可验证的方式建立信任。这种极简主义哲学,与AI Agent的逻辑思维模式高度契合。
5⃣L2的春天:过剩产能找到新买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时机巧合。
过去一年,L2赛道一直被诟病"产能过剩"。以太坊生态有138条L2,大部分都在为有限的用户和TVL而内卷。很多项目方甚至沦落到"快来撸我"的程度,用空投诱饵吸引羊毛党刷量。
但现在,风向变了。
RWA万物上链和AI2AI经济协作,正在为这些过剩的L2产能创造全新的需求方。
SEC的Project Crypto计划引导美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全区块链化;AI Agent经济的兴起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用户群体。这两股力量叠加,让原本"供过于求"的L2市场突然变成了"供不应求"。
从这个角度看,B²Network踩中了一个完美的时间点。它不仅解决了BTC生态缺乏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的痛点,更重要的是,它为即将到来的AI经济浪潮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
当其他L2还在为人类用户的增长焦虑时,B²Network已经瞄准了一个更大的市场:机器用户。
6⃣写在最后
站在2025年8月的时间节点,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AI Agent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工具变成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催生新的金融基础设施需求。而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基于BTC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最符合AI Agent"信任模型"的。
B²Network的未来价值在于它的一个关键判断:下一个十年的增量市场,可能不来自人类用户的增长,而来自AI Agent的原生需求。
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些现在还在为人类用户体验优化的项目,可能会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更大的机会。毕竟,为机器优化和为人类优化,从一开始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赛道。
在AI Agent即将成为经济主体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基础设施"。
以上。(NingNing)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