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长江证券做分析师

CN
Rocky
關注
1 天前

我以前在长江证券做分析师,对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关注和热爱。但如今,中国经济失速,失业率高企,外资撤离。很多人问中国经济到底出什么问题了?怎么这么多年高速增长,现在却感觉“卡壳”了?

这次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方学者和经济学专家,都做了大胆的畅所欲言,能说敢说这么多真话,是比较罕见的,其中提到了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 第一:增长模式要转型,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走不通了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靠的是“砸钱搞建设”——修路、造房子、搞基建,拉动了投资,也带动了GDP。但这条路已经到头了,房地产曾经是支柱,现在却成了包袱。光房地产链条占了30%的GDP,要想靠新能源、AI、先进制造这些新兴产业“无缝替代”,现实上做不到。

✅ 第二:创新能力不足,是发展的核心挑战

中国现在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短期GDP好不好看,而是如何实现从“投资拉动”转向“生产力驱动”。这个靠什么?靠创新。而创新不是喊口号,需要好的教育体系、制度激励和企业环境。

我们看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0%;高等教育覆盖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低、就业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而不是一个“发达经济体”。

✅ 第三:制度性扭曲,尤其是金融和迁徙体制

再讲讲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中国80%的信贷来自银行体系,而不是资本市场。这意味着,大多数资金流向国企或“关系户”,真正创新、就业最多的私营企业,反而最难拿到钱。

还有户籍制度的问题,阻碍了人口自由流动。工人不能像美国那样“今天失业,明天搬家找新工作”,因为医疗、教育、社保都跟户口挂钩。这直接影响了全国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拖累了整体生产力。

✅ 第四:中国不是铁板一块,“市长经济”是活力所在

中国有个特别的现象,我管它叫“市长经济”:虽然国家是集权体制,但经济层面高度分权。地方市长、书记们为了招商引资、推动本地发展,简直比创业者还拼。

比如江苏某个城市,市长带头招商引外企、建职业学校、搞再就业,结果GDP跟新加坡差不多,人均收入也上来了。这说明,中国不是没能力变好,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能干、敢干,也干得不错。

整体来说,中国的问题不是增长熄火,而是方向和机制要变。

中国并不是“没路了”,而是到了必须换道的时候——

要从靠投资、房地产的老路,走向靠创新、消费、服务业拉动的新路径;

要从资源错配,走向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机制;

要打破体制性障碍,释放出9亿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只要改革跟上,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取决的不只是经济技术,更是政策选择与制度演进。这才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真正变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ad
出入金首选欧易,注册立返20%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