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还房贷?美国加密抵押再变革

CN
7 小時前

撰文:FinTax

近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局长公开表示,已要求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两房」)评估接受加密资产作为房贷抵押品的可能性。

将比特币、以太坊等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与关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市场直接挂钩,并且是通过「两房」这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来实现。这已远不止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探讨,而是一场可能重塑风险格局、挑战监管智慧的深刻变革。这步棋究竟是拥抱未来的高瞻远瞩,还是打开了又一个潘多拉的魔盒?

市场的行动更为迅速和坚决,在FHFA局长宣布这一动向之后不久,摩根大通也宣布正在积极研究以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资产为抵押进行贷款的方案。这对于其曾尖锐批评比特币的CEO杰米·戴蒙而言,无疑是一次戏剧性的倒戈,却也恰恰说明,从昔日的「欺诈泡沫」到如今的业务方向,即使是保守的华尔街巨头,似乎也无法对抗加密资产融入主流金融的强大引力。

2. 风暴之眼中的「两房」:理解这场变革的基石

要理解这一政策的分量,我们必须先明白「两房」在美国金融体系中无可替代的「定海神针」地位。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并非传统的商业银行,它们不直接向购房者发放贷款。它们的商业模式,是作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巨大「中转站」和「流动性引擎」。具体来说,它们的运作流程是:购买和打包、证券化和担保,最终再出售给投资者。

商业银行向购房者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后,可以将这些贷款打包出售给「两房」。「两房」将收购来的海量贷款汇集起来,构建成一个巨大的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MBS。同时,它们为这些MBS提供担保。这些经过担保的MBS被出售给全球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这个模式的精髓在于,「两房」为住房贷款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流动性。银行发放贷款后可以迅速回笼资金,从而有能力发放更多贷款。这使得美国人能以更低的利率、更长的期限获得住房贷款,是「美国梦」中「居者有其屋」的重要制度保障。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核心地位,让它们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几乎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当时,大量劣质的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进MBS,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违约潮爆发,「两房」担保的MBS价值一落千丈,最终不得不由美国政府斥资近2000亿美元救助,并置于政府监管之下直至今日。

因此,任何涉及「两房」的政策变动,都不是小事。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金融体系的安全,以及最终——纳税人的利益。让这样一个在危机中被证明脆弱,且至今仍由政府「背书」的机构,去探索接纳加密资产这种新兴、高风险的资产类别,其背后传递的信号和潜在的风险,值得我们投入十二分的关注。

3. 一石三鸟:加密抵押品背后的多重叙事

将加密资产引入「两房」的抵押品范畴,绝非监管机构的一时兴起。它背后反映了加密行业、房地产市场乃至美国整体政策态度的复杂博弈与演变,这无疑是加密资产诞生以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合法性」背书之一。

如果加密资产能被用作美国联邦担保的住房贷款抵押品,意味着它在事实上被承认为一种与股票、债券、房产具有同等地位的、可被金融化的价值储藏手段。这远远超出了此前SEC批准比特币ETF的意义:ETF只是投资渠道,而抵押品则直接触及了资产的根基——信用创造。

长期以来,加密资产的持有者(尤其是早期投资者和巨鲸)面临一个「幸福的烦恼」:他们在加密世界坐拥巨额浮盈,但若想将其用于现实世界的大额消费,就必须卖出变现,这将触发高昂的资本利得税。而「抵押」模式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持有者无需出售加密资产,只需将其作为抵押,便可获得美元贷款用于购房,既实现了资产的流动性,又避免了税务负担,而这可能瞬间激活一个庞大的潜在投资群体。

此外,为了实现加密资产抵押,「两房」及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安全可靠的估值、托管、清算和风险管理系统。这将倒逼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技术的深度融合,或将催生一个全新的FinTech赛道。

而对于陷入高利率困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而言,这似乎是一剂「强心针」。引入加密财富,可能为市场带来一批全新的、高净值的购买者,尤其是在科技精英聚集的高价位市场,有助于提振交易量,对冲加息带来的下行压力。此举标志着传统金融体系开始正式将代币化资产纳入核心业务流程。这不仅仅是关于比特币或以太坊,它为未来更广泛的资产代币化铺平了道路。一旦模式跑通,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形态和交易效率都可能被改写。

4. 两种路径的探索:敏锐的「两房」与谨慎的摩根大通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当我们为金融创新欢呼时,也必须警惕2008年次贷危机的幽灵。将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与低流动性的房地产市场捆绑,或将无异于在金融体系的「火药库」旁边玩火。

与房地产以年为周期的缓慢波动不同,加密资产带来的是全新的高频、复合型风险。假设一位购房者用价值10万美元的比特币作抵押。当市场剧变,其价格在一天内腰斩,银行会立刻要求追加保证金——这是最显性的风险。但比特币的特殊性远不止于此:私钥即所有权的特性意味着,一次黑客攻击、钓鱼或简单的操作失误就可能让抵押品永久灭失;全球监管的不确定性如同悬顶之剑,随时可能摧毁其合法性和流动性;对托管平台的依赖又引入了FTX式的对手方风险……这些风险相互叠加,共同构成了一个传统金融风控体系难以覆盖的「雷区」。

更值得担心的是,如果购房者无法及时补足保证金,银行将强制平仓其加密资产。当市场下行时,成千上万笔类似的抵押品被同时强制平仓,会瞬间形成巨大的抛压,导致加密资产价格进一步暴跌,从而触发更多抵押品的清算——这就是典型的「死亡螺旋」。这种清算速度和规模,将远超2008年缓慢的房屋法拍流程,其破坏力可能是指数级的。

与「两房」这种直接面向抵押贷款零售市场、一步迈向高风险地带的探索相比,摩根大通则更为谨慎。摩根大通并非加密市场的新入局者,而是早在数年前便试水加密支付领域,基于其私有区块链平台Kinexys(原Onyx),通过Kinexys Digital Payments(原JPM Coin)为机构客户提供支付日内回购和跨境支付。在加密资产抵押领域,摩根大通也有一定经验,例如贝莱德曾通过摩根大通对其部分股票份额进行代币化,这部分代币被转移到巴克莱银行,作为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抵押品。与「两房」相比,摩根大通在加密资产抵押领域采取的是由简到难、从低风险向高风险场景渗透的策略,或具有更强的稳健性。

我们可能不会看到当年的Subprime,但完全可能面临一种全新的Crypto prime风险。届时,以这些「加密抵押贷款」为基础打包而成的新型MBS,会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新的「定时炸弹」吗?从更激进、更长远的角度看,如果说比特币的风险尚有迹可循,那么一旦将价格波动更剧烈、流动性更差的Altcoins也纳入抵押品范畴,风险将被指数级放大。如何对这些缺乏公认模型的资产进行公允、实时的估值,将成为风控体系的难题。

5. 结语

接纳加密资产抵押贷款,既是加密资产迈向主流金融市场的又一大步,也暗含着美国试图驾驭这股新兴力量、巩固其金融重要地位的战略意图。然而,像「两房」这样将波动性极高的加密资产与重要的房地产市场直接捆绑,无异于一场高风险的官方金融实验,将极大考验地监管的智慧与细节。与此同时,摩根大通将采取何种具体方案,也值得持续跟进与观察。

尽管「抵押比特币买房」在美国尚未成真,但是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仍是观察强势金融体系如何与颠覆性技术融合的绝佳实验。无论如何,对各国决策者而言,2008年的教训仍振聋发聩:任何可能动摇系统根基的金融创新,都必须置严格的风险审视之下,否则将可能有全社会承担失策的高昂代价。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注册币安返10%+送$600,Alpha空投天天领!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