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老罗大战西贝

CN
Rocky
關注
13 小時前

这次老罗大战西贝,能看出来典型的中美企业治理的差异,这也是我经常呼吁大家,多研究多投资美国上市公司的原因。在没有百年的企业发展史和现代化成熟的企业治理体系路径中,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被当成老板的私人财产,而非股东和社会的依托和责任!

这在商业MBA教材中,西贝的老板公关,把顾客和消费者推向对立面的做法,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中国企业的公关逻辑,更像是“家长式思维”。孩子(消费者)抱怨两句,家长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能说我不好?这是诬陷,我要纠正你!” 于是走的是 辟谣、诉讼、封口 这一套。这是典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企业的公关逻辑,更像是“服务员思维”。客人说汤太咸,美国企业往往先说:“对不起,给您换一碗,还送您个甜点。” 先稳情绪,再查问题,即便没错,也要先赢回信任。美式的商业案例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无论影视剧还是课本,都有一整套标准商业的案例做法,去解决对应的矛盾。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次,我亲戚开一家麦当劳,成堆的标准化手册和问题处理案例,成为每一个开麦当劳老板必学功课。

在美国,哪怕是星巴克被投诉咖啡里有虫子,他们第一反应是赔礼道歉 + 免费券,之后再悄悄调查到底是不是顾客自己掉进去的。而在中国,类似的情况,企业很容易上来就:“我们产品是合格的,你这样说是造谣,我们保留追究权利。”

这就是两种底层商业心态的差别:中国企业怕丢“面子” → 想证明“我是对的”。美国企业怕丢“市场” → 想证明“我在乎你”。

西贝在中国餐饮界,也不算小型企业了,且是准备去香港IPO上市的公司,而这样一家准上市公司,发生这样奇葩的公关,从小见大,这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弊端。

1️⃣中国企业逻辑:管控优先

很多老板骨子里是“制造业逻辑”:只要我把生产、供应、法务管控住,风险就能压住。管理思维更像“上对下”,强调统一口径、强调控制舆论。

结果就是,一旦遇到公关危机,容易第一时间走强硬路线,因为这在内部是“合规动作”,对外却显得冷漠,这也是为什么贾老板一上来就对老罗炮轰,我要起诉你。给公众一种十分强硬且高高在上的姿态,把顾客和用户,直接推向了对立面,一开局也就输了。

2️⃣美国企业逻辑:市场优先

美国企业普遍是“消费者驱动”:你的感受就是我活下去的票子。内部管理更强调跨部门联动(公关、客服、法务、市场要一起开会),目标不是证明自己对,而是“把消费者留住”。所以,美国公司哪怕后面真的要打官司,第一波一定是公关安抚,而不是法务警告。

中国的消费企业,很难做出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追其根本,一来是企业的声誉管理差距,美国企业知道,负面消息一旦发酵,可能直接影响股价和市值,所以必须“第一时间灭火”,要对股东和社会公众形象负责,所以第一时间解决矛盾是关键。中国很多企业觉得“热搜三天就过去了”,所以常常想“拖一拖就好”。但问题是,现在中国消费者的情绪更快、更直接,这种“冷处理”反而激化矛盾,这次西贝就是典型的案例。

另外是老板的姿态认知不同,美国企业的 CEO 往往亲自出来道歉,甚至哭鼻子,都可以。比如波音坠机,CEO 亲上新闻发布会鞠躬,表现出十分真挚的道歉和认错。中国企业老板很多时候不愿“低头”,觉得这是“示弱”,于是常常把责任推给公关部、法务部,结果显得更冷漠,而让顾客更佳的反感。

我觉得这次西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习机会,虽然我不从事大型企业管理,但从以前券商研究员的角度,我看过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以及企业制度管理的风格,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高高姿态,仿佛土皇帝一般,这种风格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在现代化,尤其是现在 #AI 化,扁平化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会落败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担心出入金?OKX 100%赔付!注册返20%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