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资产代币化迈向主流:机遇、合规与市场落地

CN
14 小時前

近年来,资产代币化再次成为金融界讨论的焦点:传统资产通过区块链以“代币”形式表示所有权或收益权,承诺更高的可分割性、可编程性与全天候交易可能。近期多家大型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所相继推动相关试点,显示从行业兴趣向制度化落地转变。


交易所与机构推动是当前最显著的趋势之一。纳斯达克在近期向监管提交规则文件,力求在其主板允许以代币形式交易证券,这一动作被视为传统交易所尝试将链上结算与既有市场机制对接的重要信号;同时大型资管公司也在探索将基金和ETF“通证化”的可行路径。若获监管许可,交易所层面的接入将显著降低代币化资产与既有资本市场之间的摩擦。


资产类别的试点呈现多样化趋势。以不动产与基金份额为代表的“实物/权益型”资产,是机构试水的主战场:咨询机构与资产管理方在推进可分割的房产代币、管理费和收益凭证上做技术与法律设计,意图通过区块链实现更低的交易门槛与更高的流动性。同时,货币市场类的代币化产品已在部分平台落地,为机构在链上做短期现金管理提供了初步通道。


监管态度在不同司法区呈现分化与演进。美国监管层明确提醒——代币化产品若具备证券属性,仍将受到现行证券法约束,监管官员强调技术形态不能改变资产的实质属性;与此同时,规则制定与沙盒式监管正在推进,以期在保护投资者与维持市场秩序间寻找平衡。欧亚多地也在推动合规框架的完善,但各国在托管责任、破产优先权及披露义务上的规则差异,仍是跨境代币化应用的实务障碍。


技术与基础设施层面,链下法律关系与链上代币映射的“法律包裹”是落地关键。实践中,代币通常需要通过信托、受托持有或特殊目的主体将法律上的所有权权利与链上代币一一对应,任何对接失误都会在清算或破产情形下放大法律争议。此外,结算速度、托管安全性以及合规的KYC/AML流程也决定了机构能否把资产搬上链并对外发售。


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机制仍处于形成阶段。代币化承诺“分割所有权、提高流动性”,但实际流动性取决于交易基础设施的深度与市场参与者的广度。若交易在封闭平台或链层面无法与广泛的做市商和清算机构联通,理论上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真实的买卖深度。交易所与托管方正在就接口、结算最终性与合规对接进行技术与规则层面的协商,目标是把代币化交易纳入现有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


行业参与者的商业动机各有侧重:传统资产管理者看到代币化可降低发行与分配成本、开拓小额投资者;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商和交易所则希望借此延伸新的结算服务与收费来源;而技术厂商关注的是可扩展性、互操作性与合规工具的嵌入。大机构的试点若获得监管与市场双重认可,将成为推动代币化从“试验田”走向“常态化”的关键催化剂。


风险与阻碍不可忽视:法律优先权不清、破产处置路径未完全厘清、跨链与跨司法区的托管与合规成本高昂,均可能抑制代币化在短期内的大范围爆发。监管收紧或司法判例的不利走向,会令市场参与者在合规成本与创新速度之间重新校准。审慎的合规设计与与传统市场的渐进式对接,仍是多数项目的优选路径。


结语:


资产代币化正在由概念走向制度化试点,交易所、资管与技术供应商的推进,加之监管尝试构建规则框架,共同推动这一进程。但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落地,不仅需要技术成熟,更需要法律、托管与市场规则的全面配套。未来12至36个月内的监管文件、交易所批准与大型机构的实盘测试,将决定代币化能否从“小范围创新”转变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


相关推荐:Ethena退出Hyperliquid USDH稳定币竞标,为Native Markets扫清道路


原文: 《 区块链资产代币化迈向主流:机遇、合规与市场落地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注册送$10,000,零门槛赢20,000GT!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