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加密货币市场再度上演惊魂一幕,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等主流币接连大幅下挫,山寨币更是全线溃败,跌势惨烈。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暴跌的背后,不仅是宏观情绪和资金面的动荡,还可能与“做市商失灵”有关。
那么究竟什么是做市商?他们在加密市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为何在关键时刻“失灵”,让行情一泻千里?本文将从此次暴跌出发,带你深入了解币圈中神秘而关键的“做市商”机制。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做市商”被称为市场的“润滑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交易所中持续为某种加密货币同时挂出买入价(Bid)和卖出价(Ask),保证交易的顺畅进行。简单来说,当普通投资者想买或卖某个币种时,做市商总是“在场”的买家或卖家,确保市场不会因缺乏交易对手而停滞。
因此,提供流动性是做市商的首要任务。流动性指的是一种资产能否在市场上迅速买卖而不引起剧烈价格波动。
其次,做市商也负责控制价差与稳定行情。他们通过算法策略,动态调整自己的报价区间,缩小买卖价差(Spread),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当行情剧烈波动时,做市商往往会利用自身的资产规模与风控模型,防止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价格曲线”的作用。
做市商虽然承担着维持市场流动性的职责,但他们并非“公益角色”——其运作的根本动力来自多元化的利润来源机制。总体来说,做市商的主要利润来源可分为三类:价差收益、交易手续费返还,以及量化策略收益。
首先,最核心的收益来自买卖价差。做市商在市场上同时挂出买价与卖价,例如以99美元买入、以101美元卖出。当交易者与他们成交时,做市商就从中赚取2美元的价差。这种利润虽然微小,但因交易频繁、资金规模庞大,积少成多,构成了稳定的收入基础。
其次,许多加密交易所为了提升流动性,会向做市商返还部分手续费,甚至提供额外的奖励,以鼓励他们持续提供深度报价。这使得做市商在高频交易中能以较低成本维持运作。
最后,部分专业做市商还运用量化交易策略来获取额外收益。例如,通过跨交易所套利(在不同平台间利用价格差)、统计套利或算法对冲,他们能够在市场波动中捕捉细微利润。
打个比方,做市商就像一家大型超市批发商:既靠“进货价与卖价的差额”赚钱,又从供应商(交易所)的返点政策中获益,还能通过灵活调价和库存管理赚取额外利润。
在加密市场中,做市商的角色因交易所类型而有所不同。中心化交易所(CEX)依赖专业机构或内部团队主动挂单提供流动性,他们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买卖报价、控制仓位和利用杠杆策略,从而维持价格稳定和市场秩序。
相比之下,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流动性主要依靠算法自动调节,由用户存入的代币形成流动性池(LP)。价格由智能合约公式自动计算,做市商无法主动撤单或调价。
总的来说,就是CEX做市商以专业操作保障市场流动性,但依赖中心化机构;DEX做市商通过算法和流动性池实现去中心化,但面对剧烈波动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无论规模大小,做市商的资金总是有限,并且他们通常将主要流动性集中在比特币和以太坊等主流币上,而对中小型山寨币的支持相对薄弱。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做市商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导致这些山寨币的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IOTX等代币在本次暴跌中几乎归零,成为流动性枯竭的典型案例。
此外,这次暴跌发生在周五夜间(亚盘的周六凌晨),此时交易活跃度下降且做市商人手有限,导致他们无法及时修复市场流动性缺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崩盘。”
更加致命的是USDe的脱锚及其关联的高杠杆循环借贷体系。在数小时内,USDe价格偏离美元锚定,大量依赖USDe进行循环借贷的投资者被动平仓,由于不少做市商也将USDe作为合约保证金,当其价值在短时间内接近腰斩时,即使是低杠杆仓位也面临爆仓风险。小币种合约与USDe的价格形成“连锁双杀”,导致做市商损失惨重。
如果把做市商看作市场的“大超市批发商”:平时靠买卖价差赚钱,顺带平滑价格、保证流动性;交易所则像供应商,提供返点和奖励支持运营。但在10月11日的暴跌中,小币种流动性枯竭、USDe脱锚以及高杠杆爆仓,让这个“大超市”也应付不来,行情瞬间崩塌。这提醒投资者,市场流动性并非无限,关键时刻的风险往往比表面波动更致命。
相关推荐:币安(Binance)称代币在市场崩盘中并未跌至0美元,系"显示问题"所致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