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逐渐放弃了 Web3 项目投研?

CN
6 小時前

引言

最近,我的精力大多转向了 AI 领域,Web3 相关内容的输出也随之减少。但沉淀一年多以来,关于这个行业,我积累了许多新的心得与体会,值得与大家分享。

关注我较早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我的写作生涯始于项目和赛道的投研分析。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便很少再动笔写这类文章了。这背后,既有我个人视野的提升——得以窥见 Web3 世界更高阶、也更底层的运行逻辑;也包含了个人资源、财富观念上的一系列转变。

在此期间,不断有朋友问我:某某项目怎么样?」「那个赛道还值得投资吗?」。我常常无言以对,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这些问题已经很难有确切的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梳理,我想系统性地聊一聊,为什么我对具体项目的投研分析,逐渐从热衷走向了放弃。

核心一:信息壁垒的逆转——当AI成为制造迷雾的工具

不可否认,Web3行业一个核心的盈利模式,源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投研」而言,谁能更早地发现项目的潜在价值并提前布局,谁就能获得超额的回报。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最终放弃了这条路径。

回想2018、2019年,我还在做项目评级。得益于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许多外人眼中晦涩的区块链概念,于我而言却是轻车熟路。这让我能相对容易地分辨出哪些项目是空洞无物,哪些项目是真正具备技术含金量。

然而,当时间来到2025年(注:此处指代当下及近未来的行业环境),这套方法论几乎已经失效。并非区块链技术本身发展到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而是项目方们已经能够无比熟练地运用最新的 AI 大模型来「包装」自己。过去一眼就能看穿的伪劣项目,如今在 AI 的加持下,可以将叙事、技术白皮书,甚至 GitHub 代码库都做得天衣无缝、像模像样。

我不妨坦诚相告:在过去两年里,我曾帮助一些交易所和项目方撰写过不少在外界看来「技术专业」的宣传文稿,而它们的真正作者,其实是AI。甚至,那些看似活跃的项目交互数据、链上交易记录,很多也是通过AI编写的脚本批量刷出来的。

这意味着,在 AI 普及的时代,传统投研的成本正在指数级增加。为了甄别一个项目的真伪,你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远超以往。公共信息渠道已被AI生成的「噪音」严重污染,我们仿佛在观看一场 AI 之间的「魔法对轰」,而真实有效的信息却被层层掩盖。我个人也曾尝试用AI来分析Web3项目,但进展甚微,感觉陷入了 AI 生成内容相互验证的死循环。

核心二:价值的解耦——项目质量与代币价格的貌合神离

在许多尚未深度涉足 Web3 投研的人看来,这是一条高回报的路径。的确,在前两个周期,我依靠投研赚取了可观的收益。但那已是行业相对「单纯」的年代——好的项目,真的会涨。

时至今日,Web3 已发展成一个高度成熟、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从项目筹备、募资、发行、推广到市值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机构或孵化器在背后操盘。甚至你看到的许多 KOL,其背后也有着交易所的扶持。

作为一个身处「局外」的独立研究者,想要单凭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并获利,其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 Web3 项目中,技术团队与操盘团队是分离的。换言之,可能确实有一群技术极客在潜心构建卓越的技术,但代币的价格走势却并非由他们决定。在项目募资阶段,代币的做市权往往已经移交给了专业的操盘团队。

因此,当一个项目发布重大利好,例如技术取得突破时,对于操盘团队而言,这反而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派发筹码时机。这也就解释了那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为什么技术突破了,价格反而暴跌了?

最终,行业演变成了如今的局面:项目本身的质量好坏,与它的代币价格表现,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正是我面对朋友们「项目好不好,代币能不能买」这类问题时,陷入无法回答的窘境的根本原因。

核心三:基本面的消逝——一个流量与情绪为王的时代

这一点或许最为扎心:在 Meme 文化泛滥的今天,项目质量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项目方不关心,大部分参与者也不关心。流量和情绪,反而成了衡量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

我自己也在关注一些项目,例如备受期待的 Monad 生态即将空投,但其整体热度和社区参与度,可能远远不如某个突然爆火的 Meme 项目。

这恰恰揭示了 Web3 当下的一个残酷特质:「我来 Web3 就是为了赚钱,我的目标是盈利,而不是建设一个优质项目。」当整个市场的共识都建立于此,对项目基本面的深度研究就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了。

另一方面,随着我接触的行业层次越来越高,我逐渐了解到,许多项目方在与投资方或操盘机构谈判时,项目本身的质量并非关键议题。只要选择一个听起来不错、有热度的赛道,用AI将叙事编织得足够动人,剩下的便全是关于人情世故与筹码分配的博弈。至于项目的开发进度,那仅仅是他们用来决定何时派发筹码的时间节点罢了。

结语:投研的真正价值

写下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并非全盘否定「投研」的价值。恰恰相反,投研这件事本身,对于拓宽个人视野、提升认知深度、构建知识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至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韭菜」,成长为一个能够避开绝大多数陷阱的参与者。

但是,如果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短期盈利,那么我认为,在当前这个时代,单纯依靠公开信息的投研来赚钱,这条路已经变得异常狭窄。

如今,公开的投研内容,其属性更多地演变成了一种「导流工具」。例如,我曾花一个月时间运营一个投研号,文章轻松达到一两万的阅读量。但这条路径的终点,往往是为第三方付费社群引流,社群再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你购买某些代币,最终的盈利点依然落在「卖币」上。因为我认为这个模式并不光彩,也未能从中获利,后来便放弃了。

这些年的投研经历,让我前所未有地深刻理解了巴菲特的那句传世名言:

"Never invest in a business you cannot understand."

「永远不要投资一家你看不懂的公司。」

在过去,我以为「看懂」是指看懂技术和模式。而现在我才明白,在Web3,「看懂」还必须包括看懂其背后的资本结构、利益博弈和人心人性。而这些,恰恰是公开信息永远无法告诉你的。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