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的底层逻辑和技术底层框架分析

CN
6 小時前

撰文:Yoliiiya

传统金融的最大问题,不是缺资产,而是缺流动性。

RWA 的金融逻辑就是:把这些低流动性资产「拆解、映射、上链」,让它们可以像货币一样流通。这其实是金融业长期存在的一种诉求.RWA 只是换了一种「数字化、合规化、自动化」的方式来完成。

一、 关键:打通两类资产的映射

将现实资产(链下)映射到区块链(链上),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 1.确权:如何证明链下资产真实存在且权属清晰?

  • 2.同步:资产的状态变化(如价格、收益)如何可靠地同步到链上?

  • 3.流通:能否随时交易、结算、赎回?如何确保资产的各项权益(分红、赎回)能自动、无误地执行?

下图便是RWA实现信任的完整技术流转逻辑:

二、技术逻辑:信任被「代码化」

传统金融的信任体系是「人治型」的。你相信银行、相信审计师、相信托管行。

而在 RWA 模式中,信任被「技术化」了:用智能合约、预言机、加密证明来保证规则和资产的真实。

我们可以把 RWA 的技术逻辑看作 一个四层闭环:

这四层共同完成了「从现实到链上」的闭环转化。我们可以理解为:

  • 法律让资产存在于现实;

  • 区块链让资产存在于数字世界;

  • 智能合约让资产在两个世界之间「自动流动」。

这就是 「信任自动化」(Trust Automation) 的本质。

三、 四大技术底层支持

上述流程的顺畅运转,依赖于以下四项核心技术的协同合作:

总结:从「信任机构」到「信任数学」

我们通过以下表格汇总,我们更好理解这场迁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可以预见,最终,我们或许将步入一个时代:评估一项金融资产的可靠性,不再看它挂在谁的名下,而是看它运行在怎样的代码之上。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把目光从技术转向规则,看看世界各国的监管机构如何应对这场变革,并试图为这个新生的市场划定跑道与边界。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