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说透稳定币、RWA、DAT 和黄金稳定币

CN
12 小時前

撰文:Yokiiiya

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随着美国《天才法案》(GENIUS Act)落地,入局稳定币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见了很多新面孔——从传统金融机构跳来的从业者、从支付圈转过来的创业者,也有刚入行的基金经理和开发者。

与此同时,我去了 香港的 Bitcoin Asia 和 新加坡的 Token2049,亲身感受了一下币圈、支付圈和实业圈、传统金融圈之间的气场碰撞,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场景。

你会发现,数字金融正从「投机叙事」转向「信任重构」。

1. 为什么稳定币突然成了「共识入口」?

这背后是监管与资本的双重催化

  • 一方面,美国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首次为稳定币制定了国家级框架:要求储备资产 1:1 托管与审计、禁止支付利息,并明确外国稳定币若想进入美国市场,必须满足同等透明度标准。这让「合规」从选修变成了必修课。

  • 与此同时,英国央行(BoE)也表态:在确认稳定币不会威胁金融稳定前,不会放开使用上限;并计划设立「合格稳定币发行人」制度——让发行人更像「迷你银行」,承担备付金、审计与监管责任。再往上看,G20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十月的报告中指出:

「全球稳定币监管仍存在重大缺口,各国标准不一致,跨境风险正在扩大。」

这意味着,稳定币不再是地下创新,而是全球监管正在竞相定义的货币新层

它的风险在被看见,它的正当性也在被确立。

三个圈子都在加速融合

这几个月最明显的变化,是币圈、支付圈与实业圈之间的气场,正在快速融合。

过去,它们像三条平行线——互相看不懂;

而现在,它们在同一条轨道上奔跑,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稳定币。

币圈:从交易到清算

过去稳定币只是币圈的「计价单位」,现在它成了「资金基础设施」。BNB Chain、Tron、Solana 等公链在争相搭建跨链清算通道,Tether 把重心从发行转向流通与储备管理,连 Coinbase 都在积极推广 USDC,和 Circle 一起推动「链上美元标准」。

与此同时,一批以「清算网络」为核心的新架构正在出现,比如BPN(Bridge Payment Network)。它像「货币互联网的路由协议」,在链上实现双层清算和统一流动性,让不同法币锚定的稳定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兑换、结算与转移。

币圈的叙事,正在从「币价」转向「清算层」,这意味着——稳定币已经从投机工具,升级为新的资金操作系统。

支付圈:从试验到落地

VisaVisa Direct中测试稳定币结算功能,允许商户直接用 USDC 为跨境账户预付;Stripe(Bridge)获得美国国家信托银行牌照,正式进入稳定币支付领域;PayPal推出了PYUSD,并在美国和英国逐步开放链上支付功能。这些支付巨头的加入,让稳定币从「链上资产」变成了「支付接口」。

实业圈:从观望到接入

在 Web2 世界,Google AP2 团队已开始在亚洲市场测试「稳定币+本地清算」;

Grab、Shopify、MercadoLibre等平台探索用稳定币降低跨境结算成本;不少出口制造商甚至直接用稳定币收取美元订单款,绕开高成本的 SWIFT 通道。对这些实业公司而言,稳定币不再是「币」,而是现金流的效率工具

于是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银行、支付公司、资产管理机构都在思考——

「如果稳定币是未来的结算层,我们该如何提前布局?」

稳定币的故事,已经不只是币圈的事。但要理解它的真正力量,我们得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稳定?又是谁在定义稳定?

这篇文章,就是我这几个月和无数人交流后的一个系统梳理。

希望你能在一篇里看透这几个关键词——稳定币、RWA、DAT、黄金稳定币(XAUt)——它们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数字金融的三重革命。

但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说一句:

概念永远只是起点,干中学才是真谛。

我也在这几个月用learn in public的方式快速学习——从看报告,到实操,到被打脸,再调整以及继续学习和实操ing

所以这篇文章,更像是一场记录:记录一个行业的交错,也记录一个学习者的成长。

2. 稳定币真的稳定吗?当 1 美元 ≠ 1 美元时,我们到底在相信什么?

2025 年 10 月 11 日,在币安平台上,号称排名第三的「算法稳值、超额抵押」的USDe 稳定币,在短短数小时内从 1 美元暴跌至约 0.65 美元

CoinDesk 报道称,事件引发了约 19 亿美元的清算级联;Cointelegraph 更将其形容为「2025 年最大规模杠杆爆仓之一」。整个市场在短短 90 分钟内陷入流动性恐慌。

虽然之后价格逐步回稳,但市场的情绪没有恢复如初——因为这次脱锚,不仅是价格波动,更是一次信任坍塌的集体瞬间

稳定币真的稳定吗?
当 1 美元 ≠ 1 美元时,我们到底在相信什么?

稳定币最初的愿景很简单——让美元在链上流动。它解决了一个古老问题:传统跨境支付太慢、太贵、太复杂。在区块链世界里,你可以 24/7 地转移美元,不依赖银行系统,也不需要 SWIFT,也不受银行营业时间限制。这让「货币」第一次拥有了互联网的速度。

稳定币的三种路径

虽然都叫「稳定币」,但它们的底层机制完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今天,市面上主导交易的,仍然是前两类——USDT 与 USDC。

USDT 与 USDC:两种稳定的信任逻辑

USDT(Tether)是稳定币的开端。它诞生于 2014 年,背靠离岸银行储备美元发行。它的优势在于先发与流动性——几乎所有交易所的主结算单位都是它。但它的隐患在于不透明:Tether 曾多次被质疑储备资产构成、审计缺失。

即便如此,它依旧是「加密世界的美元」,因为它代表着流动性——能最快流转的钱

USDC(Circle)则代表了另一条路径:透明与合规。它每月公开审计报告,由美国监管机构备案,并与 Visa、Stripe、BlackRock 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

Circle 的愿景不是「取代美元」,而是「让美元上链、让金融合规化」。

USDT 与 USDC 就像稳定币世界的「两极」:

USDT 占据了交易流,
USDC 占据了信任流。

稳定币的悖论:搬上了钱,却没搬上信任

稳定币的出现,让美元第一次脱离银行系统,却并没有真正「去中心化」。当一个稳定币说「我有 100% 美元储备」,你要相信的其实不是代码,而是它背后的托管银行、审计公司、发行主体。

换句话说——

稳定币不是去信任(trustless),
而是重新定义了信任(re-trust)。

它把信任从国家信用,转移到了企业信用;从央行账本,迁移到了区块链账本。信任没有消失,只是重新分配。它不再由国家垄断,而是由市场供给。

这也是为什么,监管与机构的入场,被视作稳定币的「成人礼」:

  • 美国 GENIUS Act:要求储备 1:1 托管、禁止付息,确立国家级监管框架;

  • 英国央行(BoE):建立「合格发行人制度」,让稳定币像银行一样持备付金;

  • G20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在十月报告中首次将「全球稳定币」列为系统性金融议题。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和机构的入场,标志着一个拐点:

稳定币正在从「技术实验」走向「金融基础设施」。

而这场变革,远不止是美元的数字化,它正在孕育一个新的逻辑:

从「美元锚」到「资产锚」,再到「避险锚」——
稳定币、RWA 与黄金锚,正在共同重写金融体系的信任结构。
稳定币让钱变得更快,
RWA 让信任变得更实,
黄金让价值变得更稳。
技术革了银行的命,
而信任,仍在寻找它的新归宿

3.RWA:让现实世界的信用,上链可用

从美元信用到资产信用,信任开始有了「形状」如果说稳定币让「美元」在链上流动,那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上链),就是让「资产」在链上会呼吸。

稳定币锚的是货币信用,RWA 锚的是资产信用。一个代表流动性,一个代表价值存量。

当两者结合时,链上世界第一次有了完整的金融循环:稳定币负责速度,RWA 提供底气。

RWA 与传统金融的镜像:不是「颠覆」,而是「重构」

其实,RWA 做的事一点都不陌生。在传统金融里,我们早就有类似的机制:资产托管、票据融资、基金份额、收益凭证……本质都是把「静态资产」变得更流通、更可组合。

不同的是,RWA 用的是「代码逻辑」而不是「机构逻辑」。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传统金融里,一张短期国债是「凭证」——你只能看到收益率,看不到资金流;而在 RWA 体系里,同样的国债会被「切片」成代币,链上可以实时看到抵押物、收益流向、资金归属。任何人都能验证它是不是「真资产」。

这就是 RWA 的核心:让信任变得可计算。

为什么 RWA 会在今年爆发?

RWA 的概念早在 2019 年就已提出,最初只是 DeFi 社区的一场试验,过去几年,它经历了从「链上信贷」到「机构入场」的阶段性演化。而到了 2025 年,RWA 终于迎来了从概念验证到制度落地的关键转折点。如果说 2020 年的 DeFi 是「算法金融实验室」,那 2025 年的 RWA,就是「资产金融重构所」。

导火索其实来自一个变化——高利率时代。

美联储长期维持高利率,让「稳定收益」的美元资产变得稀缺又昂贵。与其在 DeFi 里追高风险收益,不如持有真实资产:美债、票据、黄金、房地产收益权。

于是,RWA 成了加密资本的避风港。资金愿意流入真实世界,换取「稳中带链」的回报。

三个正在重塑金融秩序的实践者

Circle:把美债搬上链

USDC 的发行方 Circle,本身就持有大量短期美债。2025 年,它推出了USDC Treasury Connect,允许机构客户直接在链上购买代币化国债组合。稳定币和 RWA,开始在一个系统里「互相循环」。

MakerDAO:让 DeFi 靠真实资产「造血」

MakerDAO 过去的 DAI 完全靠链上抵押。现在,它的抵押资产中有超过 60% 是美国国债和银行票据。每年带来超 5% 的稳定收益,成为整个 DAI 生态的现金流引擎。DeFi 不再是算法游戏,而是「链上国债基金」。

Antalpha:搭建 RWA 基础设施,与黄金世界对接

Antalpha(安铂)并非 XAUT 的发行方(XAUT 是由Tether发行的黄金稳定币)。但它与 Tether Gold 合作,推出Antalpha RWA Hub,定位为「黄金 RWA 的接入与流动性枢纽」,专注于黄金托管、获取、融资与流动性支持。这意味着传统黄金资产也能被接入区块链生态,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托管、抵押和链上收益。这不是投机,而是基础设施建设。

现实检验:RWA 仍处早期阶段

RWA 的故事听起来宏大,但现实仍「慢热」。流动性是最大瓶颈。大多数 RWA 资产目前只在「托管白名单」或「受限账户」内流转,真正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的产品极少。发行 ≠ 流通,很多「上链资产」仍停留在账本里,并未形成深度做市。

合规与法律结构复杂。代币化资产涉及信托、SPV、证券属性,各国法律不一,跨境监管仍是灰区。不少机构即便技术上能做,也暂时选择观望。

传统金融资金入场慢。银行、保险、主权基金都在研究,但真正「把资产上链」的比例极低。他们更关注的是安全、审计和偿付能力。

换句话说——RWA 现在更像是「被机构围观的早期实验」。方向没错,但距离真正的「流通与应用」还有不短的路。

中国监管信号:暂停,并非否定

2025 年 9 月,有媒体报道中国监管部门非正式建议部分内地券商暂停在香港的 RWA 代币化业务。这不是「封杀」,而是一次监管层的「风险回溯」。

原因主要在三个层面:

  • 资产真实性:担心底层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权属是否可核验;

  • 跨境流动风险:RWA 代币可能绕过资本管制;

  • 监管框架未定型:在统一规则出台前,监管倾向「先暂停、再评估」。

短期看,这让香港 RWA 市场降温。但长期看,这是在为 RWA 的制度化落地清障。

毕竟,如果没有清晰的监管与风控,RWA 很容易从「真实资产」变成「链上影子银行」。

小结:RWA 是方向,但还没走到终点

RWA 的价值在于让资产变得「透明、可验证、可编程」。但真正的金融革命,需要两层力量:一层来自代码,一层来自监管。

当两者最终并轨,也许我们才能迎来那个真正的时刻——现实世界资产,在链上自由流通。

RWA 与 DAT:两条通向融合的路

RWA 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金融并没有被区块链「取代」,而是在被重新组织。

但另一边,区块链世界也在主动靠近传统金融。当现实资产上链之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数字资产,能否反过来进入传统金融体系?能否被企业纳入资产负债表、被基金纳入投资组合、甚至被监管机构正式承认?

答案,是 DAT(Digital Asset Tokenization)

如果说 RWA 是让传统资产上链,那么 DAT 就是让数字资产入表。一个让「现实世界走进区块链」;一个让「区块链走进现实世界」。

RWA 是「传统金融的链上出口」;DAT 是「加密世界的监管入口」。

当这两条通道在中间汇合,币圈与传统金融的关系,正在从「平行宇宙」变成「互相嵌入」。

RWA 让传统资产上链,
DAT 让数字货币入表。
这正是数字金融真正融合的起点。

4、DAT:让资产真正「流动」

从上链到通证化,RWA 的下一步,RWA 让现实资产「上了链」,但上链只是开始。真正的革命,不是「铸币」,而是「流通」。

过去几年,无数 RWA 项目在链上发行了债券、基金、票据,却鲜有人真正交易。

原因很简单——没有统一清算逻辑,也缺乏制度化的流动性支持。换句话说,RWA 解决了「确权问题」,却还没有解决「使用问题」。

于是,一个新概念出现了:DAT(Digital Asset Tokenization,数字资产通证化)。它不只是「资产上链」,而是数字资产被主流金融体系正式接纳的过程。RWA 解决「确权问题」,DAT 则解决「入表问题」。

RWA 把现实资产带进链上,让资产被看见
DAT 让数字资产走进传统金融,让资产能被使用
前者是资产数字化,后者是数字资产制度化。

美国:从企业实验到国家级制度

DAT 的起点,不在币圈,而在企业。全球第一个把「数字资产」制度化的实验,其实来自一家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MSTR)从 2021 年起,用企业资产负债表直接配置比特币,到了 2025 年,它已不再是一家传统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半数字储备机构」。在传统会计体系内,为数字资产开辟了「储备资产」的地位。

MSTR 的模式,成为DAT 企业化样本

  • 把数字资产纳入公司财务体系;

  • 发行以比特币为底层的债券与衍生品;

  • 并以链上储备证明向资本市场披露持仓。

它的尝试,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数字资产不再只是「链上记账单位」,
而是被视为可计价、可披露、可监管的储备资产。

2025 年,美国正式确立了 DAT 的监管框架——这一年,被普遍认为是DAT 元年

《清晰法案》(Clarity Act)

明确将比特币、以太坊、索拉纳等主流代币纳入「数字商品」分类,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但只有比特币获得「战略底层资产」地位。

《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行政命令

财政部首次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专项账户,比特币被正式纳入国家级资产体系,确立其「类商品、非证券」的监管地位。

纳斯达克 2025 年 9 月新规

要求上市公司若发行新股筹资购买加密资产,需获得股东批准;若持有尚未获得核心豁免的代币(如 ETH、SOL),可能面临资产减值、监管处罚或交易限制

这三项举措共同定义了 DAT 的边界:

比特币是「核心储备层」,
其他代币是「实验层」或者「数字商品」。
DAT 不是去中心化的狂欢,而是制度化的筛选,是让这些资产合规、可审计、可入表的路径。

这场制度化进程,让华尔街的资金开始集体入场:从比特币 ETF,到代币化国债,再到企业数字储备,DAT 正在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之间的「合法中介层」。

亚洲观察:桥接,而非替代

亚洲的 DAT 探索,更偏向「桥接」。它的核心问题不是「是否要通证化」,而是「如何在合规框架下通证化」。

香港,证监会(SFC)自 2024 年起启动代币化债券与基金试点。汇丰、瑞银、工银亚洲等机构已在链上发行代币化票据,尝试以区块链完成发行、结算与托管全流程。但监管保持审慎。2025 年 9 月,内地监管部门非正式建议部分券商暂停在港 RWA与代币化业务,意在「先评估跨境风险,再行推广」。这并非否定,而是一种监管压力测试:先确保底层资产、资金流和管辖权都能被有效验证,再推进下一步。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Project Guardian已进入第二阶段。花旗、摩根大通、黑石等机构正测试:如何在合规环境下,将债券、基金与稳定币统一清算。

亚洲监管者的逻辑是:

不急于定义「哪类资产合法」,
而是先搭好一个让「不同资产都能合法通行」的框架。

这种思路,为香港和新加坡同时打开了两扇门——一扇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窗口,另一扇是数字资产通往主流市场的合法通道。

这些探索的共同特征是:

DAT 不再是「链上人的游戏」,
而是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共同参与的制度实验。

但同时,它们也面临相同的现实困境——标准碎片化、法律适用性不一、跨境流动仍受限。许多机构能「试」,但还不敢「用」。

DAT 的现实意义:制度、流动性与信任的三重桥梁

DAT 的核心价值,不在「通证化」这个名词,而在于它第一次让三种金融体系有机会汇流:

  • 银行体系的合规账户逻辑

  • 区块链的透明账本逻辑

  • 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逻辑

过去它们彼此独立,如今被迫协作。RWA 让资产可视,DAT 让资产可用。一个是确权革命,一个是制度革命。

当两者叠加,金融体系的结构开始松动。你会发现,比特币被纳入国家储备,美债被代币化上链,银行开始测试链上结算系统。

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创新,而是同一条趋势的不同注脚:金融秩序,正在被重新编排。

当金融从「上链」走向「信任」

回看过去五年,稳定币、RWA、DAT 其实构成了一条渐进的演化链。从一开始「让钱上链」,到后来「让资产上链」,再到如今「让资产入表」,每一步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在没有边界的网络上,重建信任?

只是,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被完全解答。无论是稳定币的储备信任、RWA 的合规信任,还是 DAT 的制度信任,它们都仍然依赖某种「中心化的担保」。

而在最近的脱锚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是不是应该回到那个最古老、最朴素、也是最坚固的锚点——黄金。

稳定币、RWA、DAT 与黄金稳定币:数字金融的四个阶段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

  • 稳定币解决的是「钱的流动性问题」;

  • RWA解决的是「资产确权与映射问题」;

  • DAT解决的是「制度与合规问题」;

  • 黄金稳定币,试图解决「终极信任问题」。

这四者共同构成了数字金融的四个层次:

货币锚 → 资产锚 → 制度锚 → 信任锚
金融秩序正在被重新定义。

而在「信任锚」的尽头,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最古老的答案——黄金。

5.黄金稳定币:从美元锚到黄金锚,信任的回归之路

如果说稳定币锚定的是货币信用,RWA 锚定的是资产信用,DAT 锚定的是制度信用,那黄金稳定币(如XAU₮PAXG)锚定的,是人类几千年来最古老、也最稳定的信任——稀缺与实物

黄金:从金条到「流动的代码」

黄金的魅力在于,它从不违约。没有央行、没有算法、也没有主权风险。在货币频繁动荡的当下,黄金被重新数字化,让「避险」这件事变得可编程。

黄金稳定币(Gold-backed Stablecoin)是把现实世界的黄金托管在金库中,再在链上发行与之等值的代币。1 枚代币 = 1 盎司实物黄金,持有人可以随时转账、交易或赎回。

它让黄金从「静态储备资产」,
变成了「可实时清算的数字黄金」。

代码信任 vs 实物信任

在 10 月 11 日的脱锚风波中,USDE 等算法稳定币剧烈波动,百亿美元仓位被清算,市场一片恐慌。而此时,黄金稳定币(XAU₮、PAXG)价格保持稳定,甚至小幅上涨,成为资金短暂避险的港湾。

这是一次「信任压力测试」:代码可以失灵,算法可以崩塌,但实物的稀缺性与可验证性,构成了第二层信任。

不同于美元储备或算法模型,黄金稳定币的锚点是看得见的实物。每一盎司黄金都能被审计与赎回,这让它在币圈的信任体系中,成为「唯一能触摸到的底层」。

全球金库的网络化

Tether 披露的数据显示,XAU₮ 的黄金储备全部托管在瑞士金库,并计划在香港、新加坡、迪拜建立金库节点。这意味着黄金稳定币正在从「链上映射」走向「实物网络化」。

黄金正在重新构建全球储备版图,成为跨体系信任的物理支点。

从单一锚向多元锚

这场变化,也在币圈内部引发了深思:过去大家只信「美元锚」,如今,稳定性不再等于美元。于是,一个新的稳定体系正在出现:

这种「多锚体系」(Multi-anchor System)正在让金融体系从单点信任走向分布式信任

黄金稳定币并不是在否定美元锚,而是在为金融体系补上一块缺失的拼图。

稳定币让货币上链,
RWA 让资产上链,
DAT 让制度上链,
而黄金稳定币——让信任上链。

在信任被算法、监管、资本共同拉扯的时代,也许真正的稳定,仍然来自那些可以被「看见」的东西。

黄金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一种再平衡——让人类几千年来的信任逻辑,重新与数字世界接轨。

6.在交错中学习,在融合中前行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加密世界和传统金融,终将不是对立的两个体系。

一个代表创新与速度,一个代表秩序与稳健。它们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而是「谁补全谁」。

过去几个月,我见过监管者、开发者、交易员、企业管理者,也见过工厂老板、支付公司、跨境电商。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进入同一个话题:如何让资金更高效地流动

RWA 让资产上链,DAT 让制度入表,黄金稳定币让信任回归。这些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一场系统性的融合——从规则到技术,从资产到信任,每一步都在让两个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其实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金融的演化,更是一场「信任体系」的重构。这是两个世界的融合——一个自上而下,从规则走向创新;一个自下而上,从实验走向制度。交错的不是技术,而是信任的逻辑。

真正的未来,不是去中心化,也不是再中心化,
而是交错与融合

我依然相信那句话:

概念永远只是起点,干中学才是真谛。

这篇文章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我仍在 learn in public ——在变化中记录,在交错中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