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现在与下一步

CN
17 小時前

近年来,资产代币化从概念性讨论逐步进入实务落地。链上可交易的政府债券、基金份额、信贷产品和房产股权等案例不断增加,推动市场规模在短期内显著扩张。链上分析平台显示,当前链上标注为RWA的资产规模已达到数十亿美元级别,并且在过去数月呈增长态势,这反映出市场对“链上高收益/高可组合性产品”的强烈需求。


推动这一轮落地的主因主要有三:其一是机构参与度上升。传统资产管理机构与交易所增加了对代币化工具、托管和结算能力的部署,部分大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已在设计可合规的代币化产品或搭建生态基础设施。其二是基础设施成熟度提升,包含受监管的托管服务、智能合约审计、以及为法币与链上资产提供连接的桥接机制,这些技术与服务降低了发行与托管的操作性风险。其三是监管政策在部分法域开始清晰化,尤其在欧盟、英国、新加坡等地,监管机构正尝试把代币化纳入现行金融法规或制定针对性框架,从而为机构发行提供更明确的遵从路径。


不过,代币化规模化面临实质性挑战。首先,法律与资产所有权的链下链上对接仍不均衡:不同司法辖区对代币是否构成“证券”或如何界定法律权利尚有分歧,导致跨境发行和二级市场流动性受限。监管机构亦提出对“代币化股票/基金”可能引发的投资者误解和市场完整性风险的担忧,这要求发行人和平台在披露、清算与审慎管理上更为严格。


其次,信用与估值问题不容忽视。许多代币化产品本质上仍依赖于传统的信用安排与资产池质量,链上“可见性”并不能自动等同于信用风险的降低。对于那类以收益为主的代币化信贷或结构化产品,投资者需要额外的尽职调查与独立估值机制,这也对生态内的服务商提出更高要求。


近期的一些商业与市场事件提供了观察窗口:例如,行业领先的代币化平台完成重要的融资或拟上市,而大型托管银行与发行方也在推动具体产品落地,这些信号显示行业正从“探索”向“商业化”过渡。但同时,监管审慎的声音与行业自律的进展将决定其能否成为主流机构配置的一部分。


对市场参与者的短期建议是三点:一是优先构建合规先行的产品蓝图,确保链上权利安排与链下法律文件一致;二是选择经审计且具备可验证治理与托管能力的技术与服务提供者,降低操作与智能合约风险;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与信息披露,避免因代币化“表面透明”而导致对风险本质的误判。


展望中长期,若监管框架继续成熟且跨境互认的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代币化有望在提高市场效率、降低结算成本、并拓宽投资者基础方面发挥实际作用,尤其是在能标准化的资产类别(如国债、货币市场工具与合规基金份额)率先形成规模化流动性。但若法律、税务与会计处理迟迟未果,代币化可能仍将局限于试点与小规模机构发行。


结语: 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正处于“从试验走向制度化”的关键阶段。市场参与者应在把握新机遇的同时,重视合规与风控做法,推动可审计、可追溯的代币结构,并与监管对话以避免技术创新与法律框架脱节。这将决定代币化能否真正从区块链的理想进入传统金融的常态运作。


相关推荐:Grayscale推出Solana(SOL)ETF,与Bitwise共同角逐质押ETF市场


原文: 《 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现在与下一步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