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与挑战: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当下影响

CN
14 小時前

在 2025 年下半年,稳定币已从加密市场的边缘工具逐步走向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角色——支付结算、做市与机构资金池的功能愈发明显,但与此同时,其对传统金融稳定性的潜在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


首先,监管环境的变化是推动稳定币扩张与重构的主因之一。美国在 2025 年通过的关键立法(常被称为 GENIUS Act)为合规稳定币提供了明确法律路径,促使机构和大型交易对手更愿意采用合规发行的美元挂钩代币。此类法律澄清降低了合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以合规、可核查储备为卖点的稳定币(例如 USDC)的增长。


与此同时,发行方的差异化策略正在改变市场格局。以 Circle 的 USDC 为例,因强调第三方储备证明与对机构用户的合规适配,近月在链上活动及市场份额上显著提升;而 Tether(USDT)则通过大量持有短期国债及多元化储备策略实现规模化发行,并在 2025 年上半年披露了显著利润与储备配置细节。市场因此在“透明度+合规性”与“规模+流动性”两类价值主张间形成竞争。


这种结构性差异衍生出若干金融影响值得关注。其一是对货币市场的挤出与传导机制:大规模稳定币发行意味着大量资金以短期国债等高质量资产作为储备,这一需求在一定时期可能推高相关资产价格并改变利率曲线的短端结构,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与短融工具构成替代压力。公开披露显示,部分稳定币发行机构的国债持仓规模已进入显著量级,市场不可忽视其对短期国债流动性的影响。


其二是跨境与监管套利风险的上升。稳定币往往由在不同司法辖区的实体联合发行或在多平台流通,若各地监管规则存在差异(或执行节奏不一),就可能形成“多发行体”模式和监管真空,进而增加在压力情景下的传染与赎回风险。学术与政策界已有警示,呼吁填补多发行带来的制度漏洞并强化跨境监管协调。


其三是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外溢效应。随着合规路线成熟,传统金融机构与支付平台更容易将稳定币纳入结算或资金管理工具,这既能提升支付效率、缩短跨境清算时间,也可能改变银行同业市场的资金流向与对手方风险结构。因此监管机构既要促进创新带来的效率增益,也需防止新兴市场参与方式绕开既有的金融稳定保护。


在监管应对方面,欧盟的 MiCA 框架以及后续实施细则已提供部分治理结构,但监管当局同时强调补充许可或与既有电子货币/支付法规的衔接(例如对某些平台要求额外的支付机构或电子货币机构许可),以应对稳定币可能引发的支付系统风险与消费者保护问题。各国监管在促进行业透明与强制储备披露方面的行动,正在塑造一个“合规优先”的市场生态。


综上,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呈现“双向性”:一方面,它能带来结算效率、降低交易摩擦并扩展金融可达性;另一方面,当发行规模与跨境流动显著扩大时,储备配置、透明度不足以及监管碎片化会放大对短期市场流动性与金融稳定的冲击。因此,政策制定者与市场参与方的共同任务是建立可验证的储备披露机制、统一跨境监管标准,并在必要时设计流动性备援与危机管理工具,以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


相关推荐:分析师:"恐龙级"加密货币将吸收流向山寨币的机构资金


原文: 《 锚定与挑战:稳定币对金融体系的当下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