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胖梅梅律师
近年来,从币圈造福神话,到项目方跑路,Web3世界狂热的背后,虚拟货币的潮起潮落给中国投资者留下了巨大的法律黑洞。
平台跑路了,交易所提现被冻结;
委托炒币,资金打水漂了;
朋友借币,耍赖不还了。
币圈投资,本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但一朝踩雷,血本无归时,许多人会想:能不能通过法律维权?可惜,当你尝试通过法律手段挽损时,很快会撞上一堵中国式法律高墙:中国法院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民事行为通常会做否定性评价。绝大多数基于投资亏损的民事诉讼,都是徒劳的。注意绝大多数,那么你一定关心如何成为少数的幸运儿呢?
说实话,梅梅律师团队代理的此类案件中,既有胜诉的,也有败诉的,实务中,所有挽损行动都必须面对一个核心法律事实:中国对虚拟货币的定性。
为什么你的合同会被法院判「无效」?
经过检索案例,我发现90%被判无效的案例,法官在说理环节引用核心依据,都是引用的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核心条款:「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自行承担。」,这句话直接封堵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民事诉讼之路。
无效的前提是「违背公序良俗」,所有的虚拟货币民事交易行为都违背公序良俗吗?显然不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在认定合同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时,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和交易目的、政府部门的监管强度、一定期限内当事人从事类似交易的频次、行为的社会后果等因素,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理。同时也明确例外情况:当事人确因生活需要进行交易,未给社会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且不影响国家安全,也不违背善良风俗的,人民法院不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这条规定对虚拟货币相关交易等场景有着重要的裁判指引作用。
胖梅梅律师深度解读:什么是「公序良俗」的例外?
涉虚拟货币的交易活动多因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共秩序通常会被法院认为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对于那些不涉及对第三人利益、金融秩序、公共利益、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行为,并未「违反公序良俗」,就不应该认定为无效。
民事追偿的「三重门」
在实务中,我们通常将涉币类民事纠纷分为三种常见类型,现行政策和司法环境下,前两种几乎是追偿的「死胡同」:

既然民事诉讼对「投资亏损」和「委托理财」几乎无解,那么我们必须找到能够改变法律定性的「突破口」,根据实务经验,我们总结出来的可能争取到财产返还或者损失赔偿的例外情形如下:

梅梅律师的挽损行动指南
如果你不幸「归零」,并希望追回损失,请务必按照以下步骤,为自己成为少数「幸运儿」的机会:
1.证据先行:交易过程中,请务必保留以下证据,资金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证明交易目的与过程的全部材料。在双方还没有「撕破脸」之前,对方签署还款承诺,将虚拟货币纠纷「债务化」。
2.不打无准备的仗,避免浪费诉讼机会:切记病急乱投医,不要贸然提交一份一定会被驳回的起诉状。
3.咨询专业的Web3律师:由专业人士对全案进行法律定性评估,判断是否存在上述「突破口」。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你的币圈经历属于哪一种?是否已经找到「突破口」?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