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懂的sol|2025年09月29日 13:36
牛市狂欢下的残酷真相
先带兄弟们看组数据:在中国股市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一轮完整的牛熊交替中,
后85%的个人投资者(账户金额在0—50万元)损失了约2500亿元,
而前0.5%的超高净值投资者(账户金额在1000万以上)赚取了约2540亿元。
——《货币经济学期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1、数据不会说谎:牛市狂欢下的残酷真相
2022年,清华大学安砾等人,在国际权威的《货币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分量的论文:《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Bubbles and Crashes(泡沫与崩溃中的财富转移)》。
这篇论文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约4000万个账户每日交易与持仓信息的全量数据,全面考察了在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这个完整的牛熊周期中,整个投资者群体的盈亏状况。
在这期间,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的2051点,2015年6月最高冲到5178点,到2015年12月跌到3539点,从期初到期末,上证指数整体上涨了73%。
这项研究将“居民家庭账户”,也就是排除企业账户与机构账户的广大散户,按照账户金额(沪市与深市的股票持仓之和加上账户内现金)细分为四个层级:
WG1(低净值家庭):50万元人民币以下;
WG2(中净值家庭):50万元至300万元人民币;
WG3(高净值家庭):3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
WG4(超高净值家庭):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这四者账户数量占比分别为85%;12.5%;2%;0.5%。
研究发现,经过这18个月的涨跌起伏,这四组个人投资者的累计损益分别为:
WG1(低净值家庭):-2500亿元;
WG2(中净值家庭):-420亿元;
WG3(高净值家庭):440亿元;
WG4(超高净值家庭):2540亿元。
也就是,18个月的“过山车”行情结束后,财富最少的后85%的个人投资者,损失了2500亿元;而财富总量最靠前0.5%的个人投资者则赚取了2540亿元。
在2014年7月初,这轮牛熊周期开始的时候,顶层组(WG4)与底层组(WG1)在股市中的初始总财富规模相近,都是8000多亿元人民币。
但经过这一轮牛熊狂欢,短短18个月,占比85%的底层家庭群体损失了28%的财富,而占比仅0.5%的最富裕家庭群体,财富增长了31%。
这18个月,从期初到期末,上证指数整体上涨了73%。但吊诡的是,在这一轮指数中枢抬升达73%的牛熊周期中,只有WG3、WG4这两组占比仅2.5%的高净值投资者整体实现了盈利,其余97.5%的个人投资者整体是亏钱的。
论文还做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他们考察了市场平稳期上述不同投资群体的收益表现。
在2014年6月前两年半的时间内,任意取18个月的区间,上述占比2.5%的高净值投资者其收益为80—210亿元人民币,收益率为1%—3%。而同一时期占比85%的低净值投资者也呈现同样量级的亏损。
也就是说,在非泡沫时期,低净值投资者整体也是亏损的,高净值投资者整体也是赚钱的,只是盈亏量级变为泡沫时期的1/10而已。
论文的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个散户主导的市场(在上述18个月的牛熊狂欢中,持仓市值占比25%的广大散户,贡献了87%的日交易量),超富裕群体相较于普通散户,可能由于拥有的信息与资本优势等等,在股市交易中获得远超后者的回报。
在金融泡沫时期,市场波动率极高的时期,这种收益差距会被极度放大,从而导致财富集中程度的大幅提升。
2、老子的洞见,“历史周期律”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的眼光相当毒辣。
老子的时代,社会生活还相当简单,小农经济主导,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现代社会的大型企业集团,更没有资本市场。
但老子目光如炬,他已经看到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的机制:“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而且这种机制与人性有关,在由人构成的群体中,天然就会这么干,所以叫“人之道”。
老子把“天之道”与“人之道”相对立,认为“天之道”即自然法则,是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劫富济贫”,而“人之道”则恰恰相反,“劫贫济富”。
两极分化是一种失衡状态、不稳定状态,人类社会存在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天然就会走向这种失衡:贫富分化,贫者益贫,富者益富。
失衡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系统的崩溃。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历代王朝国家都按照这样一个模式在演进,就是在王朝建立初期,刚刚经历大规模的战争,社会重新洗牌,以土地为主的社会财富重新分配,这时贫富分化程度最低。
之后,王朝进入和平发展年代。只要承平日久,最多不出两三百年,土地兼并现象就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土地是古代国家主要的社会资产,土地兼并意味着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
到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碰上天灾人祸,社会上出现大批衣食无着的流民。王朝因为这种内在社会矛盾,危机重重,虚弱不堪。
王朝自身的改革,都是不成功的,既得利益集团无法进行自我革命。
于是农民起义爆发,或者异族入侵,开始暴力性全面洗牌,财富集中、阶层固化被打破,社会恢复到王朝初期“均贫富”的相对平衡状态。和平再次来临,经济逐渐恢复,一个走向失衡、暴力洗牌的周期重新开启。
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衰更替的所谓“历史周期律”。可以说,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其关于“人之道”的论述,就预见到了这种“周期律”及其内在机制。
3、和平时期财富转移的主要途径
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的天然机制。即使没有暴力掠夺或隐性掠夺(权力垄断、腐败)造成的财富转移,财富也会天然走向集中。
这主要就是因为商品交换、贸易往来等市场行为的存在。交换、贸易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财富转移、再分配的过程。
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对贫富分化带来的失衡与危机,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大概就是放弃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尤其是不搞商品经济,让整个社会尽量回复到比较原始的小农自给自足的状态,民众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塞其兑,闭其门”,混混沌沌,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复归于朴”。
人们“少私寡欲”“不贵难得之货”,各种奇技淫巧都无用处。工商业、贸易也就无从发展。这样的社会没有商品经济,没有市场,没有贸易,“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没有贸易交换,甚至没有来往,自然也就没有财富转移。
如果真有这样的社会,那么其贫富分化程度肯定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的拉开主要靠个体自身体力等造成的生产能力的差距:你勤快一点,一年下来打了2000斤粮食,我懒惰一些,只打了1000斤,这个贫富差距大不到哪里去。
然而,老子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办法不可能实现。因为它太逆人性。人性就是:欲望的匣子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见到了、用过了更好、更精美、更舒适、更尊贵的,就很难再退回去。
民众就是追求好用、好看、精美的东西,追求让自己更有面子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部分都需要靠交换获取。同时,试图通过市场来攫取财富,也是人们不可遏制的欲求。
所以,交换、贸易等市场行为在数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长期看是一直在扩张的,这就是和平时期财富转移的主要途径。
4、从产品市场到金融市场,财富转移效率依次抬升
市场行为是和平时期财富转移的主要途径。市场又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产品市场,一个是金融市场,其财富转移效率依次抬升。
产品市场古已有之,金融市场则主要是现代的事。
比如在古代,一个精明的商人洞悉商机,制作出女人喜欢的漂亮发夹、男人喜欢的精美烟斗,卖给成千上万人。这些商品提供了情绪价值或者实用价值,购买者用真金白银支付。这是一个产品市场中的交换过程,也是一个财富转移的过程。
这个商人通过大规模商品贸易,聚敛了大量钱财,其富裕程度迅速与普通人拉开距离。这就是产品市场造成的贫富分化。
产品市场中的生产、交换,无疑增进了社会财富,总产出扩大了,GDP增长了,但它本身又是促成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的重要机制。
到现代社会,金融市场出现,使老子的这个洞见,“人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现代经济由企业系统主导。现代经济又是金融经济,企业系统之后是发达的资本市场。
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存在,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的集中变得极为高效,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大大增强,达到古代社会望尘莫及的程度。
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社会财富转移、再分配的场所机制。它与上述交换头发夹子、烟斗的“产品市场”不同。
在产品市场上,人们购买产品主要是用于消费或生产性投资(比如购买面粉,用于制作面包)。而在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人们购买的是资产,不是商品。人们购买这些资产不是用于消费或生产性投资,而是要再次售出,赚取差价,即所谓“资本利得”。
以赚取“资本利得”为目的的交易,本身不会直接带来GDP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主要就是一个存量社会财富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再分配的过程。
分配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也就是广大散户,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与资源不对称、认知与心理不对称等原因,在金融市场的资产炒作过程中,结局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5、吊诡的股市:“正和博弈”中,大部分人也是亏损的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场所,而是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场所。尤其是暴涨暴跌的A字型市场,绝大多数散户都赚不到钱,而是来送钱的。
在A字形走势中,如果股价回到上涨开始的原点,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零和博弈”过程中,赚钱的人所赚的,就是亏钱的人所亏的,这里只有存量财富转移。
资产或商品的炒作,判断其是不是“零和博弈”,就是看价格涨上去之后,是不是又跌回来,跌回来就是零和博弈,纯纯的财富转移。
涨上去稳住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盈利总和大于亏损总和,那就是“正和博弈”。
如果涨上去后下跌,但没回到原来的位置,那就看价格回归多少,回归幅度越大,零和博弈的成分就越强,财富转移的效应也越强。
不论是资本市场上对股票的炒作,还是楼市中的炒作,以及文玩市场对书画、文物、珠宝等等的炒作,大宗商品的炒作,还有“金融茶”,乃至特殊时候对葱姜蒜的炒作,都是如此。在一轮炒作中,价格涨得越高,回归幅度越大,财富转移效应就越强。
大家都知道“零和博弈”如赌场,普通人很难赚到钱。那么“正和博弈”中,普通人就能赚到钱吗?
当然不是。
如上述研究中,在2014—2015的完整牛熊周期中,到熊市结束,指数中枢较期初上涨了73%,这是妥妥的“正和博弈”,但97.5%的散户都是亏损的,而且亏损幅度巨大,他们的财产通过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狂欢,大量转移给了那2.5%的高净值人群。
原因就在于股市的高波动性。波动就是收割与财富转移的利器。高波动意味着大量的情绪化交易。非专业投资者的情绪化交易,就是专业投资者超额收益的来源。
在高波动的市场,即使总体呈现显著的“正和博弈”,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也大概率是亏钱的。
波动越高的市场离共同富裕越远,财富分配效应越强。
6、理解这个高度复杂的游戏
股市这样的资本市场被设计出来,其初衷或者说其存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分配存量社会财富。
股市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主要是促进投融资,企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泉,企业投资要先融资,融资就需要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就是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长期资本的地方。企业可以在股市上直接融资(IPO, 配股、增发等等)。一级市场的创投资金如果能在二级市场(即普通投资者能够参与的股票流通市场)顺畅地套现退出,也会激励他们的创投行为,使更多的早期创业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二级市场交易充分,流动性充沛,也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发现与产权的有效定价。
股市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相伴而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促进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但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历史表明,股市作为一个产权、存量资产交易的场所,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共同富裕的地方,他更倾向于是财富不均的“放大器”而非“调节器”。
股票作为风险资产,其特点是高波动,波动就是收割与财富转移的利器。波动越高的市场离共同富裕越远,财富分配效应越强。
而且,如上述安砾等人的研究:即使在非暴涨暴跌的相对平稳时期,低净值投资者整体也是亏损的,高净值投资者整体也是赚钱的,只是盈亏量级变为泡沫时期的1/10而已。
对这一点,市场参与者尤其是普通散户应有清晰的认知,尽量去理解这个机制,敬畏市场,保持理性,在这个高度复杂的游戏中尽量保护好自己。
共勉!!(看不懂的sol)
分享至:
脈絡
熱門快訊
APP下載
X
Telegram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