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Meta|2025年10月15日 02:56
最近一直在关注 @cysic_xyz 的ComputeFi。其实不只是把算力上链这么简单。本质是把计算从一种即用即弃的服务,升级为可计量、可抵押、可流通的生产性资产。 传统云厂商的垄断与黑箱定价,实际上是账本和激励不对齐。供给被封装在数据中心,需求被锁在合约周期,价格由少数人拍板,风险由多数人承担。 🔍 供需错配 当下计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 1️⃣ 资本化失衡:高端 GPU 价格受寡头与补贴周期驱动,现货与期望收益错位,小团队被价格波动挤出。 2️⃣ 使用率失衡:训练/证明负载强周期、强峰值,大量边际时段闲置却无法被撮合到长尾需求。 3️⃣ 治理失衡:中心化云掌握计量、结算与风控三权,价格成为策略变量而非真实供需关系。 AI 与 ZK 的需求曲线变陡后,这三重失衡被同时放大,形成系统性瓶颈:成本上行、弹性下降、创新受抑。 ⚡️ 把算力拆分成可交易份额 ComputeFi把“可验证的工作量 + 可计量的可用性 + 可追溯的维护承诺”作为标准化资产。具体到机制: 资产:设备经远程验证(遥测、零知识证明、TEE 等)生成可核验的算力凭证,按性能档位与在线 SLA 分层。 计量侧:任务执行、延迟、吞吐与能耗被连续上链结算,产出曲线透明化。 结算侧:供给者获得基础收益 + 绩效奖励,违反承诺触发罚没与再质押要求,形成可持续的风险曲线。 💰 质押-收益-再投资 供给者通过质押确保服务质量,收益与信誉绑定,优质节点获得更低资本成本。 需求方把工作负载拆分为可竞价的微任务,按时段/地理/延迟约束定价,提升成本效率。 市场以再质押和期货化管理波动,把硬件折旧变成现金流久期,从而可被对冲与配置。 表现越透明,资本越愿意进场,规模越大,价格越接近真实边际成本。 ————————————————————————— 当“计算”变成可交易、可编程、可验证的链上资产 垄断被“可组合的市场”瓦解,价格成为公共物品 准入门槛从重资产转向信誉与算法,创新者获得与资源对等的定价权 资源配置从静态配额转为动态清结算,AI 与 ZK 的扩张由资本效率驱动 这正是 @cysic_xyz ComputeFi所带来的意义。(Meta)
+6
曾提及
分享至:

脈絡

熱門快訊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