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get Wallet 研究院:人民币稳定币破冰传闻,一次「捕风捉影」还是政策的「转向信号」?

CN
14小时前
带你一起走进人民币稳定币的前世今生。

撰文: Lacie Zhang,Bitget Wallet 研究员

导语:2025 年 8 月 20 日,一则关于「中国或将审议发行人民币稳定币」的传闻经路透社报道后,迅速在全球加密货币和金融市场引发了广泛遐想。尽管这更像是一次「捕风捉影」,但这个长期被视为「禁区」的话题能掀起如此波澜,本身就足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风向标。这一动向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多年来民间自发探索与官方审慎观察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Bitget Wallet 研究院将带你一起走进人民币稳定币的前世今生。

一、「红线」边缘的试探:人民币稳定币的探索过程

在探讨官方意图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基本背景:人民币稳定币并非新生事物,其探索已在市场的「灰色地带」中持续数年。要理解这一切,关键在于区分两个核心概念——在岸人民币(CNY)和离岸人民币(CNH)。简言之,CNY 是中国内地的法定货币,受严格的资本管制;而 CNH 则是在中国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汇率更为市场化,为稳定币的早期探索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基于此,目前市场上真正形成过流通的,基本都是与离岸人民币(CNH)1:1 锚定的稳定币——Coingecko 上对于人民币稳定币的统计,只覆盖离岸人民币(CNH)。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三类背景各异的玩家,并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尝试路径。

国际巨头的浅尝辄止:稳定币巨头 Tether 与美国团队 TrustToken(现改名为 Archblock),分别在 2019 年和 2022 年推出了 CNHt 与 TCNH。它们更像是对一个潜力市场的战略试探,意图撬动小额跨境支付,但受制于中国大陆的监管高墙,它们并未投入资源大力推广,最终反响平平,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目前两者总市值合计不过数百万美元。

大陆团队的折戟沉沙:由华人团队创立的 CNHC 一度被视为该赛道最具潜力的竞争者,并获得 KuCoin Ventures、Circle 创始团队成员、IDG 等明星资本的投资。然而就在项目蓄势待发之际,其上海办公室于 2023 年 5 月遭警方突击调查,核心成员被带走,项目戛然而止。这也成为中国大陆对加密业务严厉监管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曲线突围:CNHC 风波之后,由 Conflux 与弘毅资本联合孵化的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AnchorX 成立,其核心团队据称与 CNHC 颇有渊源。他们选择了一条更为迂回的道路——在 2025 年 2 月,率先拿下哈萨克斯坦的「法币稳定币发行」牌照,聚焦于中亚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境贸易结算,目前已启动沙盒测试。

离岸人民币(CNH)稳定币案例梳理

数据来源:Coingecko、CoinMarketCap、Token Radar

离岸市场的探索虽几经沉浮,但在岸人民币(CNY)稳定币的尝试近乎一片荒漠。少数如 LCNY、bitCNY 等项目,本质是依靠抵押加密资产生成的合成资产,并非由真实法币储备支持。这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在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体系下,任何直接与在岸人民币挂钩的法币储备型稳定币,都无异于公然挑战国家的核心金融防线。

在岸人民币(CNY)稳定币案例梳理

数据来源:Defilama

这些成败各异的尝试,共同勾勒出人民币稳定币发展的现实图景,也揭示了其背后几条清晰的内在规律:

1.「离岸」是唯一路径,「在岸」仍是红线。所有有效的尝试都集中在 CNH 领域,这清晰地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官方或半官方项目都将严格限定在离岸市场,以确保与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隔离。

2.可行性已验证,但规模化是巨大挑战。技术实现与小范围试点均已证明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并非难事。然而,当前数百万美元的总市值与美元稳定币的千亿体量相比,犹如九牛一毛。如何找到真实、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是其能否崛起的关键。

3.战略重心正从「全球化」转向「地缘化」。如果说早期项目还抱有服务全球的模糊愿景,那么 AnchorX 在哈萨克斯坦的落地,则标志着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服务于「一带一路」等特定地缘政治与经济目标,正成为人民币稳定币最现实的应用场景。

二、机遇与挑战:宏大叙事下的三重「拷问」: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稳定币的构想无疑承载着巨大的战略机遇。它不仅有望为「一带一路」贸易打造独立于 SWIFT 的「数字丝绸之路」,重构区域结算体系;还能在全球加密经济中,与美元稳定币分庭抗礼,争夺数字时代的「铸币权」——这正是官方愿意重新评估其可能性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宏大叙事之下,三个核心的现实问题横亘眼前,这既是必须回答的三重「拷问」,也是稳定币发行前必须扫清的关键障碍。

第一重拷问:如何平衡货币创新与金融稳定?

即便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其资金流动也终将与在岸体系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在鼓励创新、拓展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同时,确保其不成为资本外流的「特洛伊木马」,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隔离与监管穿透机制,这是悬在所有从业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二重拷问:储备资产不足的瓶颈如何突破?

一个核心矛盾摆在面前:人民币稳定币的潜在需求巨大,但合格的储备资产却极度稀缺。香港大学方翔教授近日的文章量化研究了这一问题:以 2024 年 16 万亿元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为基础,假设其中仅 20% 转向稳定币结算,并参照美元稳定币的货币流通速率 6.8,那么所需稳定币规模就将突破 4000 亿元。但问题在于,截至 2024 年底,可供利用的离岸人民币优质短期债券总额仅有数百亿元。这个超过十倍的供需缺口,是人民币稳定币发展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现实瓶颈。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图为作者自制

第三重拷问:如何打破美元稳定币的垄断地位?

美元稳定币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深厚的流动性以及成熟的生态系统。新生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不仅要从零构建用户信任,更要面对强大的网络效应壁垒。如何说服全球用户和开发者「弃美元、用人民币」,将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攻坚战。

三、「默许」与「远征」:人民币稳定币的未来路线图

不论传闻真假,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可以预见的是:官方的策略绝不会是简单粗暴的「全面放开」,而将是一套审慎而精妙的「组合拳」,其战略路线大致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在官方态度上,实现从「严令禁止」向「默许先行 + 适时引导」的转变。从义乌商家当前已普遍使用 USDT 这项业内的「公开秘密」,到如今 AnchorX 团队远赴中亚拿下合规牌照,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都指向了监管态度的微妙变化:对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探索,正从严堵转向观察乃至默许。此次审议传闻,或许正标志着高层意图将这些「灰色探索」正式纳入一个更宏观、可控的顶层设计之中。

其次在发行策略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构想或将浮现。香港将是那条吸引全球目光的「栈道」——作为官方认可的试点,开展有限的沙盒测试。而政策真正的棋眼,则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陈仓」——鼓励合规团队在友好国家申领牌照,通过「一张牌照,服务全球」的模式,为人民币的全球化「远征」铺设好合规的登陆点。

最后在长远目标上,则是构建一套「数字金融的跨境新基建」。发行稳定币只是第一步,其实中国政府的长远目标始终未变,那就是打造一个独立于 SWIFT 的全球跨境支付网络——只是当下技术底座从传统架构转向了区块链。可以预见,未来不仅会有更多官方背景的公链浮现,更会看到它们深度嵌入「一带一路」的贸易脉络,与沿线国家的央行及商业银行系统对接,最终沉淀为一个以人民币为核心、多币种协同、高效率的区域性贸易结算生态。

四、结语

当港元稳定币的发行已提上日程,当人民币离岸稳定币已在中亚的贸易场景中悄然试点,中国内地对这一领域的重新审视,既是顺理成章,也显得尤为迫切。路透社的消息是捕风捉影还是官方的有意「放风」,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人民币稳定币的讨论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至于最终政策将如何落地,尤其是对「在岸」与「离岸」那道红线的清晰界定,不仅将决定数字人民币的未来形态,也将成为观察中国在全球新一轮金融变革中战略雄心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用 AiCoin K 线分析,组队开战WSOT,争夺 1000 万 USDT 奖池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