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法定货币信誉困境与加密资产机遇

CN
链捕手
关注
7小时前

一、核心观点摘要

  1. 法定货币信誉基石面临挑战:法定货币(Fiat Currencies)的核心价值依托于信誉体系,当前美国因高额公共债务(Public Debt)、攀升的债券收益率(Bond Yields)及失控的赤字支出(Deficit Spending),其维持低通胀(Inflation)的承诺可信度已出现裂痕。从宏观视角判断,美国管理债务负担的策略大概率将引发中度及以上通胀;若美元资产持有者形成这一预期,将转向替代价值储存(Stores of Value)工具。

  2. 加密资产的价值储存潜力:比特币(Bitcoin)、以太坊(Ethereum)等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ies)具备成为替代价值储存工具的潜力,其本质是基于创新技术的替代性货币资产(Monetary Assets)。作为价值储存载体,其核心优势在于程序化透明供应机制与脱离个人及机构控制的自主性,与实物黄金类似,其效用部分源于固定属性及独立于政治体系的特性。

  3. 加密资产需求的驱动逻辑:若公共债务持续无序扩张,政府维持低通胀的承诺将失去可信度,市场对法定货币价值储存功能的质疑将加剧,在此环境下,加密资产的宏观需求有望持续上升;反之,若政策制定者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法定货币长期信誉,加密资产的宏观需求或将回落。

  4.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加密资产投资本质是对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的投资,该技术依托开源软件(Open-Source Software)构建公共交易数据库网络,正重塑货币与资产等有价物品的互联网流转模式。灰度(Grayscale)认为,区块链技术将对数字商务(Digital Commerce)、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s)及资本市场基础设施(Capital Markets Infrastructure)产生革命性影响,且其价值不仅限于提升金融中介效率,更在于为规避传统法定货币(Fiat Money)风险提供了新型工具。理解区块链技术需掌握计算机科学与密码学知识,而认知加密资产价值则需结合法定货币体系特性与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二、法定货币:信任与信誉的底层逻辑

(一)法定货币体系的运行基础

当前全球主流经济体均采用法定货币体系,其货币形态(纸币及数字形式)本身无内在价值,但其价值锚定于制度框架。为保障体系有效运转,货币供应预期需具备稳定性 —— 若缺乏供应约束承诺,法定货币将丧失流通基础。因此,政府需承诺控制货币供应规模,公众则基于自身判断评估该承诺的可信度,本质上是一套信任驱动型体系

(二)历史经验与制度改进

历史上,政府因短期政策需求超发货币(引发通胀)、违背信任的案例屡见不鲜,导致市场对法定货币供应约束承诺天然存疑。为提升承诺可信度,各国普遍构建制度框架,当前主流模式是将货币供应管理职责委托给独立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并由央行明确通胀目标。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起,该模式成为全球主流,在控制通胀方面成效显著。

图 1:通胀目标与央行独立性对信任构建的支撑作用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 IMF,覆盖 IMF 定义的所有发达市场经济体,截至 2025 年 8 月,2025 年通胀数据为 IMF 估算值;美联储通胀目标为 2%。除新冠疫情后通胀短期冲高外,具备通胀目标的独立央行普遍实现了低通胀管理。)

三、法定货币失灵的现实案例

当法定货币信誉较高时,市场对其价值储存功能的关注度较低,这也是政策制定的理想状态。对于身处低通胀稳定环境的群体而言,可能难以理解 “持有无法日常支付或偿债的货币” 的必要性,但在全球多个经济体中,对优质货币的需求极为迫。以委内瑞拉、阿根廷为例,其民众将部分资产转换为外币或加密货币,核心诉求便是获取可靠的价值储存工具

图 2:部分国家货币供应管理失效情况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 IMF 与灰度投资(Grayscale Investments),统计范围为 2022-2024 年平均通胀率最高的 10 个经济体,且 2024 年 GDP 不低于 1000 亿美元;图表展示了各经济体 2022-24 年平均年度通胀率及 2021-24 年货币对美元汇率变动率。)

上述 10 个高通胀经济体总人口约 10 亿,加密货币已成为其重要的 “货币救生筏”,不仅包括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还涵盖与美元挂钩的区块链资产(如泰达币(Tether, USDT)等稳定币(Stablecoin))。稳定币的广泛应用本质是美元化(Dollarization) 的新型表现形式 —— 即从本国法定货币转向美元,这一现象在新兴市场已存在数十年。

四、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与潜在风险

(一)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性

美元兼具美国本土货币与全球核心国际货币双重属性,任何关于美元稳定性的风险均具有全球性影响。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测算,综合各类指标,美元在国际货币使用中的占比约为 60%-70%,远超欧元(20%-25%)与人民币(不足 5%)。

图 3:美元的全球国际货币主导地位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美联储、IMF、彭博(Bloomberg)与灰度投资;出口计价占比为各地区简单平均值,场外外汇(OTC FX)交易、国际银行支付、外汇储备、对外货币债务、外国资产负债、全球股票市值(基于 MSCI ACWI 指数)、全球债券市值(基于彭博 Multiverse 指数)等数据截至 2024 年 7 月,市值数据截至 2024 年 8 月 29 日。)

(二)美元的潜在风险特殊性

需明确的是,美国当前并未出现类似图 2 中新兴经济体的货币管理失控问题,但美元作为全球核心货币,其稳定性风险的影响范围覆盖所有资产持有者(不仅限于美国本土居民)。相较于阿根廷比索、委内瑞拉玻利瓦尔等货币,美元风险才是驱动大规模资本寻求黄金、加密货币等替代资产的核心因素。尽管美国在货币稳定方面的挑战并非全球最严峻,但其影响程度却是最高的。

五、债务问题:美元信誉风险的核心根源

法定货币的价值依赖于承诺、信任与信誉,当前美元正面临信誉缺口—— 美国政府维持长期低通胀的承诺可信度持续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联邦政府赤字与债务规模。

(一)美国债务失衡的演变历程

这一失衡始于 2008 年金融危机:2007 年美国赤字占 GDP 比重仅 1%,债务存量占 GDP 比重为 35%;而 2008 年后,联邦政府年均赤字占 GDP 比重升至约 6%。截至当前,美国国家债务规模已达 30 万亿美元,占 GDP 比重约 100%(接近二战末期水平),且预计将持续大幅攀升。

图 4:美国公共债务的不可持续扩张趋势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耶鲁预算实验室(Yale Budget Lab)与灰度投资;2025 年 7 月法律潜在影响预测基于 CBO 长期基准数据叠加耶鲁预算实验室模拟结果。)

(二)赤字问题的结构性困境

高额赤字已成为美国两党共同面临的难题,即便在失业率处于相对低位时,赤字问题仍持续存在。当前美国财政收入仅能覆盖强制性支出(如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医疗保险(Medicare))与利息支付(Interest Payments) ,若要实现预算平衡,需推行增税或削减开支等政治敏感性政策,难度极大。

图 5:美国政府收入与支出的 GDP 占比关系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 CBO 与灰度投资,截至 2025 年;图表中 “赤字” 为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额部分,显示当前收入仅能覆盖强制性支出与利息支出。)

六、利息支出:债务扩张的约束瓶颈

经济理论无法界定 “政府债务的安全规模”,核心衡量标准在于债务融资成本。若美国政府仍能以低利率借款,债务扩张或可持续且不对机构信誉、金融市场产生实质冲击 —— 部分经济学家近年对债务增长持温和态度,正是基于低融资成本的判断。然而,全球债券收益率数十年的下行趋势已终结,债务扩张的约束瓶颈开始显现。

图 6:债券收益率上升对债务扩张的约束效应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彭博,截至 2025 年 8 月;历史表现不代表未来结果,图表显示债券收益率长期下行趋势已结束,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将制约债务扩张。)

(一)债券收益率的供需驱动逻辑

与其他资产价格类似,债券收益率由供求关系决定。美国政府持续增加债务供应,而近年市场对低收益率(高价格)美国债务的需求已达饱和。从资金来源看,美国政府同时依赖国内与海外储户融资,但美国国内储蓄规模无法满足全部借贷与投资需求,导致美国既存在庞大公共债务存量,又处于国际账户净债务人地位。

图 7:美国对海外储户的融资依赖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彭博与灰度投资,截至 2025 年一季度;负值表示美国对海外债权人的负债规模超过其海外资产规模。)

(二)海外需求下降的多重因素

近年海外市场对美国政府债券的低利率需求显著减少,原因包括:新兴市场官方储备积累放缓、日本通缩周期结束;此外,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也可能削弱海外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结构性需求。

(三)利息支出的扩张压力

随着美国政府以更高利率为债务再融资,利息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过去 15 年,低债券收益率掩盖了债务存量扩张对利息支出的冲击,但当前这一缓冲作用已消失,债务问题的紧迫性显著提升。

图 8:利息支出对债务增长的约束作用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 CBO、耶鲁预算实验室与灰度投资;2025 年 7 月法律潜在影响预测基于 CBO 长期基准数据叠加耶鲁预算实验室模拟结果。)

七、债务 “滚雪球效应” 的形成机制

要控制债务负担,政策制定者需实现两大目标:(1)平衡原始赤字(Primary Deficit,即剔除利息支付的预算差额);(2)确保利息成本低于经济名义增长率(Nominal Growth Rate)。当前美国原始赤字占 GDP 比重约 3%,即便利率保持稳定,债务存量仍将持续上升;而 “雪球效应”(即利息率高于名义增长率导致债务负担加速扩张)的风险正不断加剧。

(一)债务负担的核心等式

在原始赤字平衡的前提下:

  • 若债务平均利率<经济名义增长率,债务负担(公共债务 / GDP)将下降;

  • 若债务平均利率>经济名义增长率,债务负担将上升。

(二)利率与增长的情景模拟

假设原始赤字维持 3% 的 GDP 占比、名义 GDP 增长率稳定在 4%,不同利率水平下债务负担的扩张速度差异显著 —— 利率越高,债务负担 “滚雪球” 效应越明显。

图 9:高利率环境下的债务负担 “滚雪球” 效应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灰度投资;模拟场景假设原始赤字占 GDP 比重 3%、名义 GDP 增长率 4%,展示不同利率水平下 2025-2050 年债务 / GDP 比率的变化路径。)

(三)名义增长放缓的结构性因素

伴随债券收益率上升,市场普遍预测美国结构性 GDP 增长将放缓: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潜在劳动力增长率将从当前的 1%/ 年降至 2035 年的 0.3%/ 年。若美联储能实现 2% 的通胀目标(当前存在不确定性),较低的实际增长将导致名义增长率下降,进一步加速债务存量扩张。

八、美国债务问题的潜在结局

从定义上看,不可持续的趋势终将终结,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也不例外,但具体终结方式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需基于数据、政策行动及历史经验,对各类潜在结果进行概率评估,核心存在四种非互斥性结局。

图 10:应对不可持续债务增长的四大路径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灰度投资;四大路径分别为:财政紧缩(通过削减支出 / 增税平衡预算或实现盈余,即 “节流”)、经济高增长(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高 GDP 增长,即 “增收”)、人为低利率与通胀(维持低利率推升经济过热,通过通胀稀释债务,即 “通胀化解”)、违约(全部或部分债务不履约)。)

(一)各结局的概率与可行性分析

  1. 违约(Default):概率极低。美国债务以美元计价,通过通胀稀释债务的成本远低于债务违约,政府无动力选择违约。

  2. 财政紧缩(Fiscal Contraction):未来或有可能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短期可行性低。美国国会近期通过的《一个大而美的法案》确保未来 10 年财政政策仍将维持高赤字,通过增税或减支降低赤字的可能性较低。

  3. 经济高增长(Booming Economic Growth):理想但现实性不足。当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且潜在增长率预计持续放缓;尽管人工智能(AI)技术或驱动生产力激增,但尚未形成实质性增长支撑。

  4. 人为低利率与通胀(Artificially Low Interest Rates & Inflation):概率最高的路径。若美国维持 3% 左右利率、2% 实际 GDP 增长及 4% 通胀,理论上可在不削减原始赤字的情况下稳定债务存量。尽管美联储具备独立货币政策决策权,但其独立性正面临质疑;历史经验表明,当财政压力加剧时,货币政策往往向财政政策让步,通过通胀化解债务成为 “阻力最小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灰度判断:美国长期管理债务负担的策略将大概率导致通胀率持续高于美联储 2% 的目标。

九、加密货币的宏观对冲价值回归

(一)加密货币的需求逻辑

美国因庞大债务存量、攀升的利率及缺乏有效解决方案,其控制货币供应与通胀的承诺可信度已下降。法定货币的价值本质是政府 “不超发货币” 的可信承诺,若该承诺受到质疑,美元资产持有者将被迫重新评估投资组合风险,并寻求替代价值储存工具 —— 加密货币正是潜在选项之一。

(二)加密资产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加密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商品(Digital Commodities),种类繁多且用例差异显著,多数与 “价值储存” 功能无关(如用于支付、游戏、人工智能等场景的公有链应用)。灰度依托与富时罗素(FTSE/Russell)合作开发的 “加密行业(Crypto Sectors)” 框架,根据核心用例对加密资产进行分类。

在众多加密资产中,仅有少数具备可行价值储存属性,需满足三大条件:广泛市场采纳度、高度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及有限供应增长。当前市值最高的比特币与以太坊符合上述标准,其价值并非源于 “资产背书”,而是依托两大核心优势:(1)支持点对点数字支付且无审查风险;(2)具备 “不超发” 的可信承诺。

(三)比特币的供应机制案例

以比特币为例,其供应上限固定为 2100 万枚,当前日供应量约 450 枚,且每四年新供应增长率减半。这一机制通过开源代码明确写入,任何修改均需比特币社区共识支持,且不受政府、机构等外部主体控制(如无需为偿还债务而超发)。“透明、可预测且最终有限的供应” 这一核心特性,推动比特币市值突破 2 万亿美元。

图 11:比特币的可预测透明供应机制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 Coin Metrics 与灰度投资,截至 2025 年 9 月 6 日;图表左侧轴展示比特币当前供应量与最大供应量(单位:百万枚),右侧轴展示日均供应变化量(单位:枚)。)

(四)加密货币与黄金的共性价值

与黄金类似,比特币不产生利息,且未广泛应用于日常支付,但其核心效用在于 “被动属性”——供应规模不受政府债务偿还需求影响,无任何机构可控制其供应,这正是其在法定货币信誉动摇时的核心对冲价值。

当前投资者需在 “宏观经济失衡(尤其是公共债务无序扩张)” 的环境中配置资产,持有加密资产等替代性货币资产的核心目的,是为投资组合提供法定货币贬值风险的对冲工具。只要该风险持续加剧,具备对冲属性的加密资产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十、加密资产需求的潜在逆转因素

加密资产投资存在多重风险,从宏观视角看,其长期价值的核心风险在于:政府通过有效政策重塑法定货币信誉,具体措施可能包括:稳定并降低政府债务 / GDP 比率、重申对央行通胀目标的支持、强化央行独立性。

法定货币已具备便捷交换媒介属性,若政府能同时确保其有效价值储存功能,市场对加密货币等替代工具的需求将显著下降。以黄金为例,其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机构信誉受损时期表现优异,但在 80-90 年代美联储成功控制通胀后,价格表现持续疲软。

图 12:通胀与黄金价格的关联性(1980-1990 年代)

图片

(注:数据来源为彭博;图表展示 1980-1990 年代美国通胀率与黄金价格的变动趋势,显示通胀下降周期中黄金表现疲软。)

公有链技术为数字金融领域提供了创新动力,当前市值最高的区块链应用是具备 “差异化特性” 的数字货币系统,其需求与高公共债务等宏观经济失衡因素高度相关。灰度认为,长期来看,加密资产类别的增长将由两大因素共同驱动:一是宏观经济失衡引发的对冲需求,二是基于公有链技术的各类创新应用的市场采纳。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