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代币化的制度化突围:市场应用与合规路径

CN
7小时前

近年来,资产代币化(Tokenization)由学术与创业实验逐步演化为机构化工具,推动因素来自三方面:资产端的可分割与可编程优势、市场对流动性和效率的诉求,以及监管与金融机构的试点推进。当前链上记录的实物资产与金融债权类代币规模显著增长,机构发行和托管服务的成熟度成为能否规模化的关键。


监管端的清晰化提升了机构参与意愿。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框架为若干类型的代币提供了法律基础,强调发行合规、信息披露与托管义务;在其他区域,监管机构也在通过沙盒或试点项目探索可监管的业务模型。这样的规则导向降低了法律与合规不确定性,为银行、基金与托管机构介入提供了制度前提。


金融机构和市场基础设施正在从试点转为产品化。部分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团队或发行证券化代币,传统券商与新兴交易平台也试图把受监管的证券与股权“上链”,以实现即时结算与更细分的份额流通。同时,有项目已取得监管登记,开始在合规框架下提供股权和债务类代币交易服务。


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也在探索将公有或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代币化结合的场景,以提升货币市场工具的可编程性与结算效率。近期若干央行和金融当局启动的试点,既关注技术可行性,也强调对现行法律(例如破产法、受托管理责任)的适配,说明制度设计需同步跟上技术落地。


需要注意的是,代币化并非万能。资产的真实价值、法律可执行性、链下治理(产权证明、合同执行、税务与合规)仍是制约要素。托管、审计与反洗钱合规成为市场能否信任并放大规模的前提。监管与市场需在标准化、跨链互操作与跨境法律协调上达成更多共识,才能把早期成功的示范项目转化为可复制的主流产品。


结论: 资产代币化正在进入“受规可控、逐步扩容”的阶段。短期内,政府债券、短期信贷与私募债等低风险、可标准化的资产更容易实现规模化;中长期则取决于监管可操作性、托管与清算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跨境法律协调的进展。市场参与者应把重点放在治理、合规与托管能力建设上,以便在制度化进程中既抓住机遇又控制法律与操作风险。


相关推荐:马斯克称赞比特币(BTC)基于能源且抗通胀,不同于"虚假法币"


原文: 《 资产代币化的制度化突围:市场应用与合规路径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