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nbafrank|2025年10月22日 05:41
为什么美股AI从炒算力延伸到炒电力,美国电力真增瓶颈是什么?为什么市场buy比特币矿企转型AI算力的逻辑是可行的? 麦通的这个报告说的很详细https://www.msx.com/notice-center-detail/announce09dd58a3,掣肘 AI巨头扩张的问题,并非芯片等而是电力不足,而AI 巨头的困境并非 “买不起电”,而是 “买不到即时可用的电力通道”。美国缺电的本质:不是没电,而是 “电到不了”。
从总量看,美国发电能力已超 1TW,理论上存在富余,但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电能传输瓶颈与功率密度需求形成的 “错配”,才是真正的稀缺所在。所有新电力项目必须通过长达数年的 “系统影响评估”(System Impact Study),以验证新增负荷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新电厂或大规模 AI 数据中心的平均接入周期长达 5–7 年;叠加州级环评、土地规划与输电协调等流程,整个周期最长可达 10 年。
早年间为挖矿布局的比特币矿企,恰好手握美国最稀缺的战略资源 —— 已通过审批的电力接入许可。比特币矿场的本质是高密度用电设施,其先天属性使其在电力资源布局上具备先发优势。矿企在最初建设时就已完成三大核心布局:
1)向州电力公司申请 “大负荷互联”(Large Load Interconnection)许可;
2)投入重金建设配套变电站、输电线路与冷却系统;
3)与公用事业公司签署长期供电协议。
这些前置动作使矿企的电力许可成为电网系统中的 “已激活账户”,具备即时用电权。当 AI 数据中心还在等待批文时,矿企的站点已可随时上电运行。
根据大摩数据显示,美国比特币矿企合计已拥有 6.3GW 运营容量、2.5GW 在建项目,外加 8.6GW 已获电网许可的未来产能储备。更关键的是,这些资产改造为 AI 设施的周期仅需 18–24 个月,比新建 AI 中心节省 3–5 年时间。在 AI 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电力接入极度稀缺的背景下,这种 “即时供电” 能力已成为制度性稀缺资产,自然带来确定性估值溢价。
而矿企转型AI算力,则是带来利润与估值体系双层重构:Needham 的测算显示,HPC/AI 托管业务单 MW 利润率可达 50–60%,是传统比特币挖矿模式的 4–6 倍。
这直接推动估值体系的重构:市场对转型矿企给予科技设施类企业的估值倍数(EV/EBITDA 10–15x),而传统矿企的估值倍数仅为 3–6x。反观传统 IDC 行业,因重资产扩张导致的折旧摊销压力,普遍面临 “增收不增利” 困境,更凸显矿企转型的成本优势。
麦通 MSX 研究院的估值模型显示,当矿企 30–50% 的产能转向 AI 托管,其整体估值弹性可达 2.5–4 倍。这一重构逻辑由三重因素驱动:比特币减半周期压缩挖矿利润、电力许可稀缺性凸显转型价值、AI 托管业务具备长期现金流稳定性。
看到麦通@MSX_CN上也有几家比特币矿企的股票代币https://msx.com/?code=e5PH49 用稳定币交易美股更便捷。(qinbafrank)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