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府财政司陈茂波司长:如何通过「LEAP」框架推动香港从数字资产「试验田」升级为全球数字资产创新高地。

CN
1 天前

来源:紫荆网

撰文:王慧娟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香港正以清晰的战略布局抢占数字资产的发展先机。6月26日,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政策宣言2.0》),重申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这一愿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期接受本刊书面专访,系统阐述了《政策宣言2.0》的核心要义,详解香港在数字资产监管、稳定币发展、代币化应用及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展现出推动香港成为数字资产领域全球创新中心的坚定决心。

陈茂波

政策迭代从「框架搭建」到「生态深耕」

「稳慎推进数字资产行业发展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香港建立起一个负责任、可持续且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数字资产生态圈」,陈茂波表示。2022年10月发表的首份政策宣言表明了特区政府对数字资产行业的发展抱持开放和兼融的态度。同时,特区政府有意联同金融监管机构致力于缔造更加便利的环境,以促进香港数字资产行业得以可持续和负责任地发展。陈茂波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创新科技枢纽,香港努力拥抱数字资产发展的大趋势,在平衡‘适当监管’和‘推动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引领和推动相关的创新探索与发展。首份宣言发布两年多来,香港已在监管框架与实践探索中取得相当进展」。

从2023年6月起,特区政府实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目前已有11家平台获发牌,另有9家申请正在处理中;特区政府先后两次发行总额约6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并前瞻性地展示了代币化方案的效益,实证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今年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条例》,更标志着香港新型金融工具的监管迈出了关键一步。

数字资产是金融科技领域深具变革潜力的赛道,香港正在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把握这一机遇。2022年首份政策宣言的核心是「破题」,明确监管导向、启动试验计划,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政策宣言2.0》的关键是「深耕」,通过「LEAP」框架推动香港从数字资产「试验田」升级为全球数字资产创新高地。

《政策宣言2.0》提出的「LEAP」框架,是陈茂波团队对香港数字资产发展路径的系统规划。陈茂波说:「宣言表明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也标志着香港正迈向形成值得信赖、可持续且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数字资产的生态圈。」他解读,「L」(即Legal and regulatory streamlining/优化法律与监管)聚焦构建全链条规管体系,「我们正构建一套整全的数字资产服务提供者监管框架。现时的重点工作是就数字资产交易和托管服务提供者设立发牌制度。我们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正就相关立法建议进行公众咨询,争取尽快敲定立法建议的细节。」「E」(即Expanding the suite of tokenised products/扩展代币化产品种类)致力于丰富应用场景,包括将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常规化,为黄金、可再生能源等现实资产代币化提供政策诱因,「我们正筹备发行第三批代币化债券,并会将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常规化。同时,我们亦为现实世界资产(real world assets)代币化提供鼓励,例如将会阐明豁免代币化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转让时的印花税。」「A」(即Advancing use cases and cross-sectoral collaboration/推进应用场景及跨界别合作)重点探索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落地,「稳定币在传统金融系统以外提供一个具备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我们鼓励市场就如何试验及使用获发牌的稳定币提出建议,例如用以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陈茂波亦称,在发表《政策宣言2.0》的同时,数码港同步推出「区块链与数字资产试点资助计划」,为本地具实力的区块链及Web3.0应用项目提供最高50万港元资助,带动创新应用实践及推动行业持续发展。「P」(即People and partnership development/人才与合作伙伴发展)则着眼于培育专业人才、深化国际监管协作,「我们会与业界及学术界合作推动人才培训与发展,并将香港定位为数字资产知识分享超卓中心,以及促进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计划及跨境的监管协作,并持续扩大人才库。」

「LEAP」框架的提出,有力推动香港形成值得信赖、可持续且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数字资产生态圈。《政策宣言2.0》亦涵盖更广泛具体的政策方向和举措。从部门监管到跨机构协同,从试点探索到生态构建,香港数字资产政策正实现质的飞跃。数字资产政策迭代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既要通过清晰的规则防范风险,也要为创新留足空间,既要让香港吸引全球优质项目落户,还要保障投资者与社会公众的权益。

陈茂波表示,数字资产是金融科技重要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环,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金融交易,可以让金融服务更普惠包容。「《政策宣言2.0》展现出我们对数字资产发展的愿景,并通过实践展示代币化的实质应用,推进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通过结合稳慎的规管和鼓励巿场创新,构建更蓬勃、与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数字资产生态圈,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效益,同时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陈茂波说。

稳定币监管「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稳定币是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纽带,其监管必须兼顾风险防控与功能发挥。陈茂波指出,「稳定币是相对新兴的金融工具,既具有传统金融工具的属性,也有其特殊之处。作为支付工具,稳定币是连接传统金融与数码资产的产品,便于跨境使用。但稳定币匿名使用等特性,会出现管控风险,包括反洗钱方面的挑战。」

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达2,400亿美元,2024年交易量超20万亿美元,其在支付结算、资本市场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稳定币将被更广泛地使用,如何妥善管控各种内在和外溢风险正逐渐成为国际监管机构的关注点。

「考虑到发行人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对用户的保障,以及市场的承载力和长远发展,政府对发牌设有相当高的门槛,计划在初阶段只会批出数个牌照」,陈茂波强调。显然,这一「严谨」策略并非限制发展,而是为了培育「负责任的创新」。「获发牌的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有可持续的商业计划、有关的稳定币具实在的应用场景,能以稳健和可持续的方式营运业务,亦需获得市场参与者信任、其稳定币亦具一定认受性等」,陈茂波称,「从合规角度来说,稳定币发行人在不同领域均需具备充分的配套、关键的能力和经验,例如储备资产的管理及资产的安全保障、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全面可行的赎回政策,以及科技安全、风险管控和反洗钱等方面的能力等」。

稳定币的「跨境性」与「创新性」给监管带来双重挑战。陈茂波及其团队致力于合理解决这一难题。陈茂波强调,「稳定币的应用场景牵涉其他地区,牌照申请人必须有整全的合规计划及充足资源,确保自身及商业伙伴均持有所须牌照,以及在进行稳定币相关活动时须遵守香港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法规」。一方面,因其应用可能涉及多司法管辖区,需建立国际协作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迭代速度快于规则更新,需保持监管的弹性。谈及市场发展,牌照申请人须证明有具体可行的业务方案,并具备充足的技术和财政资源支持营运,使其业务可以持续稳健地经营。具体而言,申请人需要提出如何通过稳定币切实解决经济及金融活动的痛点,获牌发行人需证明其稳定币能切实解决经济活动痛点,例如在跨境贸易中缩短结算时间、在供应链金融中提升资金周转效率等。并解释如何保持足够的使用量,以及有足够资源,持续经营发展。陈茂波透露,条例生效后,金管局将尽快启动牌照审批,同时鼓励市场探索合规前提下的场景创新,让稳定币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

另外,证监会于今年2月19日发布新制定的「ASPIRe」路线图,列出五大支柱下的12项主要措施,以加强香港数字资产市场的创新、增长和安全性。「ASPIRe」路线图的五大支柱,分别为连接(Access)、保障(Safeguards)、产品(Products)、基建(Infrastructure)和联系(Relationships)。这些措施将促进与全球流动性的连接,实现以安全为本的适应性合规和产品框架,并推动传统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基建设施的升级。基于「ASPIRe」路线图,证监会已于今年4月7日分别向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出有关其提供质押(Staking)服务的监管指引,以及向投资数字资产的证监会认可基金提供相关参与质押活动的指引。

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步设立与稳定币相关的监管制度,香港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促进金融稳定和创新。香港的应对之策是「动态适配」,既坚守风险底线,又通过定期评估调整监管细则,让规则既不滞后于创新,也不纵容风险外溢。

《稳定币条例》生效后,金融管理局将尽快启动牌照审批

代币化浪潮从「金融工具」到「全领域渗透」

代币化不是简单的「资产上链」,而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的效率革命。特区政府层面已明确将代币化债券发行「常规化」,目前正筹备第三批发行,预期未来将形成「定期、规模化」的发行机制,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代币化金融产品样本。同时,特区政府正通过政策创新降低现实资产代币化门槛。例如代币化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转让时可豁免印花税,这一安排将显著提升产品流动性,吸引更多机构参与。

代币化的潜力远不止于金融。在贵金属领域,黄金、有色金属的代币化可降低投资门槛,让中小投资者便捷参与大宗商品市场;在绿色经济领域,太阳能板等可再生能源资产代币化,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项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陈茂波再次强调,数码港同步推出的「区块链与数字资产试点资助计划」,已为相关项目提供最高50万港元资助。目前已有多个跨界应用项目进入推进阶段。

代币化的核心价值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代币化债券为例,其结算时间从传统的T+2缩短至分钟级,发行成本显著降低;未来若推广至供应链金融,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货权转移即结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账期长的痛点。这些实践不是科技「炫技」,而是实实在在为经济活动降本增效,是数字资产发展的意义所在。

生态构建「人才+协作」筑牢发展根基

数字资产的竞争,本质是人才与行业生态的竞争。陈茂波在谈及「LEAP」框架时非常注重「人才及合作伙伴发展」,并将与学术界合作培养新一代技术专家。如要实现将香港发展为数字资产知识枢纽的目标,必须着力构建「人才辈出、协作无间」的人才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人才库,既培育本地力量,也汇聚全球资源。

当下,政府、高校、业界等已推出相关数字资产人才培养课程。《政策宣言2.0》明确将香港定位为「数字资产知识分享与国际合作中心」,提出推动联合研究、监管对话及全球人才交流。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开设了「证书(单元:加密货币投资译码)」课程,涵盖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交易、DeFi应用等内容,并纳入持续进修基金资助范围。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HKSI)于今年3月推出了「虚拟资产专业人员证书课程」(CVAP),与证监会合作设计课程框架,面向金融从业者提供培训。香港数码港也于今年同步启动「区块链与数字资产试点资助计划」,资助初创企业技术落地。

在国际协作方面,香港的独特优势是「一国两制」下的「双市场链接力」,既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又与国际市场规则无缝衔接。目前,香港正与内地探索「离岸数字资产与在岸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路径,例如研究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与数字人民币试点形成互补;同时与新加坡、英国等监管机构建立「监管沙盒互联」机制,让创新项目可在多司法管辖区内测试应用。

香港的目标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为全球数字资产发展提供「香港方案」。《政策宣言2.0》的落地,将推动香港构建「负责任、可持续且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数字资产生态。未来3-5年,香港有望成为全球代币化资产交易的核心枢纽、稳定币创新应用的试验场、数字资产人才的聚集地,让「香港数字资产」成为继「香港金融」之后的又一张全球名片。

现时,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发挥「防火墙」和「试验田」的功能,秉持「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原则,采取稳慎的态度,推进数字资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资产市场的发展瞬息万变,香港亦会继续密切留意相关趋势,以防控风险为基础,持续优化和建立一套既切合本地情况,又依循国际标准和惯例的监管制度,促进香港数字资产市场真正实现健康、负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从监管框架的精细打磨到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从本地人才的精心培育到国际资源的广泛汇聚,陈茂波与团队正以稳慎而坚定的节奏,推动香港在数字资产赛道上跑出「加速度」。陈茂波坦言,「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深信香港推进数字资产行业发展的路径,可为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这场以政策革新为引擎的金融与科技的双重探索,不仅关乎香港金融市场的未来,更将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独特的「香港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你的下一笔交易可能价值1,000 USDT,交易抽奖,100%中奖
廣告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