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了下Vitalik Buterin最新关于L2快速提现的表态,挺有意思的。
简单而言:他认为实现1小时内快速提现比达到Stage 2更重要,这个优先级调整背后的逻辑值得深入思考:
1)一周提现等待期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成了大问题,不仅用户体验差,更关键的是推高了跨链成本。 比如ERC-7683这类intent-based桥接方案,流动性提供方要承担一周的资金占用成本,这直接抬高了跨链费用。结果就是用户被迫选择信任假设更弱的多签方案,这恰恰违背了L2的初衷。
所以Vitalik提出了2-of-3混合证明系统(ZK+OP+TEE),其中ZK和TEE能提供即时性,TEE和OP又都有足够的生产验证。
理论上任意两个系统都能保证安全性,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单纯等待ZK技术完全成熟的时间成本。
2)还有一点,Vitalik的新表态让人感觉他开始务实了?从之前满嘴“去中心化圣战”、“抗审查”的理想主义青年,变成了现在直接给硬指标的务实派:1小时提现,12秒终局,一切都变得简单粗暴。
之前大家都在卷Stage 2的去中心化程度,现在V神直接说快速提现更重要,这相当于给整个L2赛道重新排了优先级。
这其实是在为“Rollup-Centric”大战略的终极形态铺路,让以太坊L1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结算层和流动性中心。一旦实现了快速提现+跨链聚合,其他公链想要挑战以太坊生态的难度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小V之所以这样,也是市场已经用脚投票告诉他的结果,市场不care去中心化的技术口号,更注重的体验和效益,这种从“理想驱动”到“结果导向”的转变,反映了整个以太坊生态正在向更加商业化和竞争导向的方向演进。
3)问题来了,要达到现实体验和infra构建的长期目标,接下来的以太坊生态大概率会卷ZK技术的成熟度和成本控制。
从当前情况看,ZK技术虽然在快速进步,但成本依然是个现实约束。500k+ gas的ZK proof意味着短期内只能做到每小时级别的提交频率,要想实现12秒的终极目标,还得依赖聚合技术的突破。
这里面的逻辑很清楚:单个Rollup频繁提交proof成本太高,但如果N个Rollup的proof能聚合成一个,平摊到每个slot(12s)就变得经济可行了。
这也给L2竞争格局提出了新的技术路线,那些能率先在ZK proof优化上取得突破的L2项目也许能找到立足之地,而还在死磕Optimism乐观证明的玩伴,大概率要迷失方向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