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Teng:在赵长鹏「阴影」下,执掌币安走出至暗时刻

CN
3 小時前

撰文:Thejaswini M A

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推特(X 平台)上一条通知引发热议:赵长鹏(CZ)从个人简介中删除了 「前币安」 标识。

预测市场开始炒作他可能获得特朗普总统特赦的概率,我的 X 平台时间线充斥着关于这位创始人即将回归的猜测。所有人都在议论,赵长鹏是否会重掌这家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大权。

然而,就在全网紧盯赵长鹏留下的 「数字蛛丝马迹」 时,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执掌币安,带领公司走过了其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

现在,我们来讲述他的故事。

Richard Teng 已悄然将币安从 「合规噩梦」 转变为监管最完善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他在公司的至暗时刻接手:面临 43 亿美元的罚款、监管机构的怒火,以及关乎生存的根本性拷问。18 个月后,币安的用户数量、持有的牌照数量以及机构合作伙伴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这位 52 岁的前监管官员坚称,自己专注于未来而非过去。但他的职位远比表面看上去更岌岌可危:为推动币安合规化、走向 「正统」,他所做的选择或许已让币安失去了最初的革命性特质。

Richard Teng 的加密货币之旅始于一个极度正式的机构:新加坡政府办公室。1994 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南洋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随后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担任了 13 年监管官员。

Teng 出身平凡,母亲在一家养老机构工作,父亲的相关细节则未见于公开资料。这份政府工作为他带来了家庭背景无法给予的安全感与声望。

在新加坡金管局期间,Teng 深入掌握了金融监管的运作机制。他助力新加坡转型为全球金融中心,参与制定了银行必须遵守的监管规则,并调查违规机构。在他看来,完善的规则能够赋能创新,而非扼杀创新。

2015 年,Teng 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他前往阿布扎比,执掌阿布扎比全球市场(ADGM)旗下的金融服务监管局。正是在 2017 年,他在阿布扎比首次接触到加密货币,并做出了一个影响职业生涯的决定:不禁止加密资产,而是尝试对其进行规范监管。

ADGM 成为首批制定全面加密货币监管规则的金融中心之一。这一框架吸引了数十家加密货币公司入驻,也为 Teng 赢得了 「开明监管者」 的声誉。但这也标志着他从 「规则制定者」 向 「规则践行者」 的转变。2021 年,Teng 跨界加入币安,担任新加坡地区 CEO。

一个数十年来致力于执行金融监管规则的人,如今却效力于一家似乎完全无视规则的交易所。

2021 年,当赵长鹏任命 Teng 执掌币安新加坡业务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战略招聘。当时币安正面临全球监管压力,Teng 的资历有望帮助公司缓和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但 Teng 在币安的晋升速度远超所有人预期:短短两年内,他从负责单一国家业务,晋升为掌管亚洲、欧洲及中东地区市场的高管。到 2023 年末,他已被视为赵长鹏的潜在继任者。

即便如此,几乎没人预料到权力交接会来得如此突然。2023 年 11 月 21 日,作为与美国监管机构认罪协议的一部分,赵长鹏宣布辞职,Teng 立即被任命为 CEO,接手了这家深陷危机的公司。

当时的币安面临美国财政部史上最高金额的罚款,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正对其展开调查或下达禁令,用户因担忧平台稳定性纷纷提现。

Teng 必须迅速采取行动。

合规革命还是妥协投降?

Teng 的首要任务显而易见:修复币安与监管机构的关系。

在赵长鹏时代,币安的运营几乎不受监管约束,合规往往被视为 「事后补票」,而 Teng 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

他聘请了数百名合规官员,成立了公司首个正式董事会,并投入「数亿美元」建设风险管理系统。他开始与监管机构合作,而非对抗。

成效令人瞩目:如今币安在 21 个司法管辖区持有监管牌照,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加密货币交易所。曾经对其避之不及的大型机构,现在纷纷寻求合作。

然而,批评者认为 Teng 矫枉过正。他们声称,为了迎合监管机构,Teng 剥离了币安大部分创新特质与竞争优势。

与赵长鹏时代快速上新代币的节奏不同,如今的币安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新代币上线流程;其合规流程严苛到部分项目宁愿选择其他平台上市。这家曾以 「快速行动、打破常规」 为信条的初创公司,如今变得 「行动迟缓、循规蹈矩」。

Teng 反驳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合规是加密货币获得主流认可的必要前提。

他表示:「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希望行业内其他参与者能从中吸取教训。整个行业齐心协力剔除不良参与者,才能发展得更好。」

或许 Teng 面临的最大挑战既非监管压力,也非用户抱怨,而是前任留下的 阴影。赵长鹏仍是币安的最大股东,若其法律问题得到解决,理论上可重返运营岗位。

这造就了一种尴尬的局面:Teng 名义上是 CEO,但所有人都清楚,他的职位取决于一位已正式脱离公司的人的意愿。即便赵长鹏不应再参与决策,重大战略举措仍需获得他的默许。

赵长鹏从社交媒体简介中删除 「前 CEO」 标识,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Teng 坚称自己不担心被取代,但他的职位极不稳定:若赵长鹏真的回归,这位在其缺席期间 「稳住大局」 的人,又将何去何从?

尽管公司内部暗流涌动,Teng 已塑造了自己作为 CEO 的独特定位。他最核心的议题是普惠金融,利用加密货币服务全球数十亿被传统银行业排斥的人群。

他经常将跨境汇款称为加密货币的 杀手级应用。传统汇款服务的跨境转账手续费通常高达 10% 以上,而通过加密货币,转账可即时完成,且手续费几乎为零。

「过去几年,尤其是在许多经历恶性通胀的国家,人们通过持有稳定币,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Teng 解释道。

截至 2025 年年中,币安的支付服务 Binance Pay 已处理超过 3 亿笔交易,总金额超 2300 亿美元。Teng 估计,相较于传统汇款服务,这为用户节省了超过 17.5 亿美元。

这种对 「实际效用」 而非 「投机交易」 的侧重,与赵长鹏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任 CEO 主攻日内交易者与收益挖矿群体,而 Teng 的目标客群是全球贫困人口与无银行账户人群。这一使命固然崇高,但也引发了关于 「优先级」 的质疑:作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究竟应聚焦于创造大部分收入的资深交易者,还是为可能从未进行过交易的人群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Teng 最大的赌注是押注机构采用。在他的领导下,币安积极争取对冲基金、家族办公室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

但这种机构导向需要权衡取舍:专业投资者期望获得与传统金融机构同等水平的服务与保障,他们要求独立托管、保险覆盖及合规资质,而这些都需要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流程才能实现。

Teng 认为,机构采用将为加密货币市场带来合法性与稳定性,最终让所有人受益。但这种取舍是否值得,目前尚无定论。

执掌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意味着成为黑客的首要目标。2025 年 1 月,竞争对手 Bybit 交易所遭精密攻击,损失 15 亿美元,这为所有加密货币平台敲响了警钟。

Teng 已将安全作为其领导核心,投入 「数亿美元」 建设防御系统。币安维持着 10 亿美元的保险基金,并定期发布 「储备金证明」 报告。

但部分安全专家质疑这些措施是否足够:尽管保险基金规模庞大,也仅能覆盖币安用户存款的一小部分;储备金证明报告虽具透明度,却无法防范内部作案或精密黑客攻击。

Meme 币困境

Teng 在平衡 「代币上线」 方面始终面临挑战。币安对上线代币的选择,能让一个项目一夜之间估值飙升至数十亿美元,这给交易所带来了巨大压力。

Meme 币与投机性代币的爆发式增长,让情况愈发复杂:每月有上百万种新代币上线,其中绝大多数缺乏实际用途与长期发展前景。用户渴望接触最新热点,监管机构则要求保护消费者,二者难以兼顾。

Teng 试图通过 「社区投票」 与 「更严格的调研」 来应对,但这种方式引发了新问题:上线流程变得冗长且成本高昂,即便合规项目也难以登上币安平台。

一些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部分资金雄厚的头部项目,在币安的尽职调查流程中耗时超一年,最终收到的上线邀约却要求其出让大量代币份额。这种近乎 「股权认购」 的要求,可能让项目仅为获得交易所上线资格就付出数千万美元的代价。

但 Teng 的团队辩称,严格的要求是保护用户免受 「代币抛售跑路」 的必要措施。这种紧张关系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行业难题:如何在保护散户投资者免受诈骗的同时,为合规项目提供合理的市场准入渠道?

前路与过往

即将迎来 CEO 任职两周年的 Teng,其成绩单喜忧参半。他无疑稳定了币安的局面,修复了与监管机构的关系,用户持续增长,交易所仍保持市场主导地位。

但加密行业推崇的是大胆领导力与冒险精神,而这些特质往往与合规要求相悖。Teng 的谨慎策略或许目前行之有效,但在一个快速迭代的行业中,其可持续性存疑。

「赵长鹏因素」 更增添了不确定性:若创始人真的回归,Teng 会接受从属角色吗?他会被彻底排挤出局吗?还是终于能摆脱他人阴影,打造自己的传奇?

Teng 正面临一个关乎币安身份的核心问题:它究竟是 「恰好遵守规则的加密原生平台」,还是 「恰好交易数字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

他的答案不仅将决定自己的命运,更将塑造这家全球最重要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