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的再发现——传统资产的链上新生

CN
3小时前
RWA 已被视为推动 Web3 与Web2金融融合的核心接口,也是链上金融走向主流 adoption 的关键赛道。

本文由 Aquarius Capital 与 K1 Research 联合发布

引言

2024年以来,Real-World Assets(RWA)正重新成为加密市场的核心叙事之一。从稳定币到美债,再到试水中的股票和非标资产,现实世界资产的链上化过程正在从验证期走向扩展期,背后驱动力不仅是技术成熟,更是全球监管环境趋于明朗、传统金融开始主动拥抱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直接体现。这一轮RWA热潮,并非偶然。它是多重变量交汇的结果:

  • 宏观背景:全球利率高位维持,机构资本重新评估链上收益工具;
  • 政策演进:美欧等主要监管体逐步建立“受监管代币化资产”框架,项目方合规空间扩大
  • 技术演进:链上结算、KYC模块、机构钱包与权限管理等基础设施日趋成熟;
  • DeFi融合:RWA 不再是链外资产的“包装”,而是链上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具备流动性、组合性与可编程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RWA链上资产总规模(不含稳定币)已达250亿+,稳定币规模达2500亿+市值。RWA 已被视为推动 Web3 与Web2金融融合的核心接口,也是链上金融走向主流 adoption 的关键赛道。

1. 现实资产代币化:动因与实现路径

1.1 Why RWA?现实资产为何要“上链”?

传统金融体系以中心化注册机构和多层中介为核心支柱,这种架构天然存在结构性低效,成为制约资产流通与金融普惠的瓶颈:

  • 流动性受限:房地产、私募股权、长期债券等现实资产普遍面临高交易门槛(如百万级起投)、长持有周期(数年甚至数十年)、流转渠道有限等问题,大量资本被“锁定”,难以实现高效配置。
  • 结算与托管流程繁琐:资产发行、交易、清算依赖券商、清算所、托管银行等多重中介,流程复杂且耗时(如跨境债券结算需3-5天),不仅推高手续费成本,还增加了操作风险与延误概率。
  • 数据透明度不足:资产估值依赖碎片化的线下数据(如房产评估报告、企业财报),交易记录分散在不同机构系统中,难以实时同步与交叉验证,导致定价滞后、组合管理效率低下。
  • 参与门槛过高:优质资产(如私募股权、高端艺术品)多向机构或高净值人群开放,普通投资者因资金量、合规资质等限制被排斥在外,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平等性。

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系统,通过“去中介化”重构资产记录与交易逻辑,从技术底层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其核心优势与现实资产代币化的价值体现如下:

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支撑

  • 去中心化韧性:资产所有权记录由全网节点共同维护,无需依赖单一中心化机构,降低了数据篡改、系统崩溃等单点风险,提升了整个体系的抗故障能力。
  • 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链上交易一旦确认即永久记录,且可通过时间戳逆向追溯,为资产所有权流转提供了不可篡改的“数字凭证”,减少了欺诈与纠纷。

代币化带来的具体价值

  • 流动性革新:通过“ fractional ownership”将高价值资产拆分为小额代币(如1000万美元房产拆分为1000个1万美元代币),结合24/7运行的去中心化市场与自动做市商(AMMs),大幅降低投资门槛并提升交易灵活性。
  • 流程自动化与去中介化: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资产发行、股息分配、到期兑付等流程,替代传统中介的人工操作;预言机(Oracles)接入线下数据(如房产估值、企业营收),支持保险理赔等复杂场景的自动化触发,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 合规与审计升级:链上内置KYC/AML规则,可自动验证投资者资质;所有交易数据实时上链,便于监管机构与审计方高效核查,据测算可降低30%-50%的合规成本。
  • 原子结算与风险消除: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与资金同步交割”的原子结算,彻底消除传统交易中“钱货不同步”的对手方风险,将结算时间从T+3缩短至秒级。
  • 全球流通与DeFi协同:代币化资产突破地域限制,可在全球区块链网络中无缝流转;同时作为抵押品接入借贷、流动性挖矿等DeFi协议,实现“一份资产、多重复用”,释放更高资本效率。
  • 整体来说,RWA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一次帕累托改进,基于技术的革新,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效率。

成功路径验证:稳定币的经验

作为现实资产上链的 “敲门砖”,稳定币已充分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在连接链下价值与链上生态的可行性:

  • 模式雏形:USDT、USDC 等稳定币通过 1:1 锚定链下美元储备,首次实现了法币资产向区块链代币的标准化映射,成为 “现实资产上链” 的初始实践。
  • 市场验证:截至 2025 年 8 月,稳定币市值已超 2568 亿美元,占据 RWA 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证明了链下资产上链的规模化潜力。
  • 启示价值:稳定币的成功运行验证了 “链下资产 - 链上代币” 映射的安全性、透明度与高效性,为更复杂的 RWA(如房地产、债券)代币化提供了技术标准与合规范本。

通过区块链技术,现实资产得以摆脱传统金融的局限,实现从“静态持有”到“动态流转”、从“少数人专属”到“全民可及”的范式升级。

1.2 How to RWA?RWA 的实现路径与运作结构

RWA 的本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具有价值的资产转化为链上可编程数字凭证,实现 “链下价值 - 链上流动” 的闭环。其核心操作路径可分为四个关键环节:

a)链下资产识别与托管:

- 链下资产的识别调查:需通过第三方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估价机构)验证资产的合法性、所有权和价值。例如,房地产需核对产权证书、租金收益权需确认租赁合同,黄金需通过 LBMA 认证金库存储并定期审计。对于应收账款,需由核心企业确认债权真实性,并通过区块链存证。

·托管模式的分类与实践:

中心托管

a. 优势:合规性强,适合金融资产(如国债、企业债)。例如,MakerDAO 的债券由银行托管,链上合约记录抵押状态,每季度更新数据。

风险:存在托管机构挪用资产的可能。2024 年新加坡某地产项目因产权变更未同步链上,导致 NFT 成为 “无主资产”,凸显中心化托管的信息滞后问题。

去中心化托管

技术实现:通过 DAO 治理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收益分配。例如,DeFi 协议 Goldfinch 将贷款资产上链,智能合约管理还款和违约处置。

挑战:缺乏法律支持,代码漏洞可能导致资产损失。部分项目尝试结合零知识证明(ZKP)验证权属一致性,但尚未大规模落地。

混合托管

平衡之道:链下资产由可信第三方保管,链上数据由节点验证。例如,华民数据 RWA 联盟链的节点体系中,机构节点(银行、信托公司)负责资产托管,监管节点(占比 30%)制定合规标准,产业节点(如港口)提供物流数据。

案例:碳信用代币化项目 Toucan Protocol 由环保组织托管,链上记录交易和销毁信息,确保透明度。

b)法律结构搭建:

通过SPV(特殊目的载体)、信托协议等法律结构,使链上代币持有者拥有合法权属或收益权,同时建立与链下司法体系可执行的法律桥梁,确保“代币 = 权益凭证”

不同地区因监管框架差异,法律结构设计存在显著区别:

  • 美国:以 “SPV 隔离 + 证券合规” 为核心。常见架构是在特拉华州注册 LLC(有限责任公司)作为 SPV,由其持有底层资产(如美债、股权),代币持有者通过持有 LLC 股权份额间接享有资产权益。同时,需根据资产类型适配 SEC 监管框架 —— 若代币代表债券或股权,需符合 Reg D(面向合格投资者)或 Reg S(非美国投资者)注册豁免;若涉及收益权拆分,需通过 “票据代币化”(Tokenized Note)结构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避免被界定为 “未注册证券”。
  • 欧洲:依托 MiCA(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框架,以 “信托或欧盟认可 SPV” 为基础。例如在卢森堡注册 SICAV(可变资本投资公司)作为 SPV,持有资产并发行 “资产参考代币(ART)”,代币与底层资产的挂钩关系需通过智能合约条款和法律协议双重约束。MiCA 明确要求代币发行方需披露资产托管细节、权益分配规则,并接受欧盟监管机构的定期审计,确保链上代币与链下权益的法律绑定可在全欧盟范围内执行。

c) 代币化发行:

将上述链下资产铸造成代币(通常为ERC-20),作为链上流通与组合的载体

  • 1:1 全额映射:每枚代币对应等额底层资产的完整权益。例如 Paxos Gold(PAXG)中,1 枚代币对应 1 盎司实物黄金,持有者可随时赎回等量黄金,代币价值与黄金价格完全同步;美债代币如 $OUSG 则 1:1 对应短期美债 ETF 份额,包含本金和利息的完整权益。
  • 部分权益映射:代币仅代表底层资产的特定权益(如收益流、分红权),不包含完整所有权。例如房地产代币化中,某项目可能发行 “租金收益代币”,持有者仅按比例获得房产租金分成,不拥有房产所有权或处置权;企业债代币化中,可发行 “利息代币”,仅对应债券的利息收益,本金仍由原始持有者保留。这种模式适合高价值资产的碎片化拆分,降低投资门槛。

d) 链上集成与流通:

代币进入DeFi生态,可被用于抵押借贷、做市、再质押、结构化资产设计等,通过权限管理与链上KYC系统支持合规用户参与

链上 KYC 系统是实现合规流通的核心工具,其运作逻辑是 “身份验证上链 + 权限动态管控”:

  • 核心功能:通过智能合约与第三方身份验证服务商(如 Civic、KYC-Chain)对接,用户需提交身份信息(护照、地址证明、资产证明等),验证通过后生成 “链上 KYC 凭证”(非身份数据本身,而是验证结果的哈希值)。
  • 权限控制:智能合约根据 KYC 凭证限制交易权限 —— 例如仅允许 “合格投资者”(资产超 100 万美元)参与私募信贷代币交易;对美债代币,限制非美国投资者(Reg S 框架)只能在特定时间窗口赎回。
  • 隐私保护:通过零知识证明(ZK-proof)技术,在不泄露用户具体身份信息的前提下,仅向智能合约证明 “用户符合资质”,平衡合规与隐私需求。例如某用户的 KYC 凭证仅显示 “已通过欧盟反洗钱验证”,而非具体姓名或住址。

通过上述四环节的闭环设计,RWA 实现了从 “现实资产” 到 “链上可编程资产” 的转化,既保留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根基,又赋予其区块链的高效流通与组合特性。

2. 类型划分:RWA 的主流资产类别与美债叙事的崛起

链下资产(Real World Assets, RWA)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区块链世界迁移,其覆盖范围已从传统金融的核心门类延伸至更广泛的实体经济领域。从国债、企业债、股票等标准化金融工具,到房地产、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再到私募股权、知识产权、供应链应收账款等非标准化权益,几乎所有能产生价值或具备权属特征的现实资产,都在被探索以代币化形式接入区块链网络。

2.1 RWA 七大主流资产分类

当前,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上链)生态中,主流资产已形成稳定币、代币化美债、代币化全球债券、代币化私人信贷、代币化商品、机构另类基金、代币化股票七大类布局 。截至 2025 年 8 月,链上 RWA 资产规模达$25.22B ,稳定币与美债仍牢牢占据主力地位,稳定币市场规模高达$256.82B ,代币化国债也有 $6.80B 体量。(数据来源:RWA.xyz | Analytics on Tokenized Real-World Assets

2.1.1 Stablecoins – 稳定币

  • 虽然稳定币并非典型“链下资产”,但其核心锚定机制多数基于链下法币或债券储备,因而在广义 RWA 中占据最大份额。
  • 代表资产:USDT, USDC, FDUSD, PYUSD, EURC
  • 链上化动因:支付可组合性、链上金融基础设施、法币结算替代
  • 延伸方向:KRW、JPY 等本币稳定币加速探索,服务本土加密生态并降低美元依赖;传统银行试点存款代币化的链上货币,提升交易效率与场景适配性;多国推进 CBDC 模拟试点(如香港 “数码港元”),为正式发行积累技术与政策经验。

2.1.2 U.S. Treasuries – 美债

  • 美国国债已成为最主流的链上化资产,市值占比超过 60%,为 DeFi 引入低风险收益曲线
  • 代表协议:Ondo, Mountain Protocol, Backed, OpenEden, Matrixdock, Swarm
  • 链上化动因:
    • 市场需求侧:在 Crypto-native 收益下降背景下,引入稳定、可组合的“无风险利率基准”
    • 技术推动侧:链上封装、KYC 白名单、跨链桥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 合规结构侧:通过 SPV、tokenized note、BVI fund 等法律结构实现资产穿透和监管兼容
  • 典型产品结构:
    • $OUSG (Ondo):追踪短期美债 ETF,每日支付利息
    • $TBILL (Mountain):1:1 对应短期 T-bill,赎回稳定、可组合性强
    • $USDM (Mountain):第一款对标美债收益的稳定币

2.1.3 Global Bonds – 全球债券

  • 除美债外,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债与企业债券也开始被 tokenize
  • 代表协议:Backed, Obligate, Swarm
  • 链上化动因:拓展地域与币种覆盖;服务非美元稳定币发行(如 EURC);形成全球利率曲线
  • 挑战点:跨境法律结构复杂,KYC 标准不一

2.1.4 Private Credit – 私人信贷

  • 对接链下 SME、小微贷款、房地产贷款、营运资本融资等真实收益资产
  • 代表协议:Maple, Centrifuge, Goldfinch, Credix, Clearpool
  • 链上化动因:为链上资本创造真实收益来源;提高信贷透明度与可组合性
  • 典型结构:
    • SPV 管理底层资产,DeFi 提供资本流动性,投资人享受链上利率
    • Chainlink Proof of Reserve / Attestation 增强数据可信度
  • 主要矛盾:透明度 vs 隐私保护、收益 vs 风控质量

2.1.5. Commodities – 商品类资产

  • 黄金、碳信用、能源等实物资产的 token 化
  • 代表协议:Tether Gold (XAUT), Pax Gold (PAXG), Toucan, KlimaDAO
  • 链上化动因:为链上投资者提供商品敞口;实物托管 + 链上交易
  • 热点方向:绿色金融、碳市场、可持续发展场景

2.1.6 Institutional Funds – 机构基金份额

  • 私募股权、对冲基金、ETF 等封闭式基金份额的链上发行
  • 代表协议:Securitize, ADDX, RedSwan, InvestX
  • 链上化动因:提高份额流动性、降低入场门槛、拓展全球合格投资人基础
  • 发展限制:合规壁垒高、仅限 Reg D / Reg S 投资者

2.1.7 Stocks – 股票

  • 通过 token / synthetic 形式对标链下股票资产
  • 代表协议:Backed (xStock), Securitize,Robinhood,Synthetix
  • 链上化动因:支持链上交易策略、跨链套利、碎股投资
  • 发展阶段:早期尝试为主,合规路径仍在探索中

在各类 RWA 资产中,债券资产的适配性堪称标杆。债券天然具备高度标准化特征,无论是美债、企业债、公司债、个人债,均依托清晰的合约架构与兑付机制,为规模化上链提供了高效路径。对比之下,线下实体资产形态多元、确权流程复杂,而债券的标准化属性使其链上映射过程更具确定性与流畅性。同时,债券收益率具备相对可预测性,链上资金交互与链下收益实现的效率,显著优于其他资产类别,能够快速构建 “链上 - 链下” 价值闭环,精准契合 RWA 资产数字化、高效化的核心诉求 。

2.2 美债 RWA 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石

美债类 RWA 之所以迅速成为链上资产化的“流量入口”,不仅因为其金融属性极强,还因为它在供需两端都踩中了当前加密市场的“缺口”与“刚需”。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供给侧:结构安全与合规路径清晰

  • 美债天然具备无违约风险(理论上),是全球最具信任基础的基础资产
  • ETF 与票据市场已有成熟的二级市场,具备高流动性
  • 相较于股权、信贷等,美债资产通证化的法律结构更稳定清晰(如 BVI fund + token wrapper)

需求侧:Crypto-native 收益枯竭后的替代品

  • 从 2021 年的流动性峰值至今,大量 DeFi 收益模型崩溃,市场进入“无收益”周期
  • 投资者开始将目光投向链上可组合的真实收益资产,而美债类 token 为最自然的选择
  • “链上利率锚点”的需求上升,尤其是 LayerZero、EigenLayer、Pendle 等利率协议兴起后

技术侧:标准化封装资产结构逐步成熟

  • 典型结构:
    • Tokenized Note(e.g. Ondo、Backed):与底层 ETF 挂钩,每日结息
    • Real-time redeemable Stablecoin(e.g. USDM):随时兑换、具备组合性
  • Oracle、审计、Proof of Reserve、token-ETF NAV tracking 等配套工具完善

合规侧:相对容易穿透监管审查

  • 多数美债类协议使用 Reg D / Reg S 路径,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 融资结构清晰、税务与监管风险相对可控
  • 适合机构参与,推动 TradFi 与 DeFi 的交汇

3. RWA 的进展与市场格局

Real-World Assets(RWA)正逐步从叙事阶段走向结构性增长,市场参与者、资产品类、技术架构和监管路径均进入实质演进期。该章节将系统梳理当前链上 RWA 市场的进展状态与格局演化,从资产发展趋势、参与生态、地域监管与机构采纳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3.1 市场进展与关键趋势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RWA 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其市场规模持续快速扩张,2025 年上半年,全球链上 RWA 资产总价值已突破 233 亿美元,较 2024 年初增长近 380%,成为加密领域第二大增长赛道 。众多机构纷纷入场布局,例如华尔街金融机构加速行动,Tether 推出 RWA 代币化平台,Visa 探索资产通证化,贝莱德发行代币化基金,推动市场朝着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 RWA 资产也在各自的赛道上不断探索前行,美债类资产凭借其稳定性和成熟的体系持续引领增长,私募信贷在高收益的驱动下积极拓展市场并优化风控,大宗商品代币化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股权代币化则在努力突破监管限制。

美债市场(T-Bills):结构性利率吸引下的主导增长引擎

  • 截至 2025 年 8 月,链上美债类资产市值突破 $680 亿,同比增长超 200%。该赛道已成为稳定币之外 RWA 的最大子类资产。
  • 主流平台如 Ondo、Superstate、Backed、Franklin Templeton 等,已实现美债 ETF/货币市场基金在链上的分布式映射。
  • 对机构而言,美债 RWA 提供了链上无风险收益率的基础设施;对 DeFi 协议而言,它们成为稳定币与 DAO 储备的收益来源,构建“链上央行”模型。
  • 美债类产品在合规、清算、法律结构上具备高成熟度,是当前最具规模化潜力的 RWA 类型。

私募信贷(Private Credit):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 Maple、Centrifuge、Goldfinch 等协议围绕链上信用扩展,探索 SME 贷款、收入分成、消费金融等赛道。
  • 特点是收益率高(8–18%),但风控难度大,需依赖链下尽调与资产托管。部分项目如 TrueFi、Clearpool 也在向机构服务过渡。
  • Goldfinch、Centrifuge 2024年在非洲和亚洲市场拓展了新型信贷试点,提升了金融普惠性。

大宗商品代币化:黄金 & 能源类资产的链上映射

  • 代表项目如 Paxos Gold(PAXG)、Tether Gold(XAUT)、Meld、1GCX 等,将贵金属储备通过链上代币形式映射。
  • 黄金是主流商品代币化的首选,因其储备逻辑明确、价值稳定,常作为稳定币抵押资产。
  • 能源商品(如碳排放凭证、石油现货)则存在更高监管门槛,目前仍处于试验期。

股权代币化(Tokenized Equities):早期突破但仍受限于监管

  • 当前链上股权代币市值仅约 $3.62 亿,占比 1.4%,以 Exodus Movement(EXOD)为主(占 83%)。
  • 代表平台如 Securitize、Plume、Backed、Swarm 等,围绕美股、欧洲上市公司、初创企业等开展合规股权映射。
  • 此类资产面临最大挑战是二级市场交易合规及 KYC 管理,部分项目结合许可链或受限地址白名单策略应对。

展望未来,RWA 有望成为数万亿美元级市场。花旗银行认为,几乎任何有价值的资产都可以被代币化,到 2030 年,私募资产代币化规模将达 4 万亿美元 。贝莱德预测,到 2030 年,RWA 代币化市场规模可能达到 16 万亿美元 (包含私有链资产),占全球资管规模的 1% 至 10% 。在技术方面,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迭代,如智能合约的进一步优化、跨链技术的发展,将提升资产上链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物联网(IoT)实时采集资产数据,AI 优化估值模型,零知识证明技术提升隐私保护,都将为 RWA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扩展,碳资产、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代币化加速。在全球政策方面,若各国能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将极大促进 RWA 的全球流通与发展。RWA 将成为连接传统经济与 Web3 的核心纽带,深刻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

3.2 生态结构与参与者格局

3.2.1 链上协议层的参与分布

公链生态

主流项目

特点

Ethereum

Ondo, Superstate, Franklin, Plume

主流机构集中,合规路径完整,稳定币与基金生态最成熟

Stellar

Franklin Templeton FOBXX

面向机构托管透明化操作,支付与发行高效

Solana

Maple, Zeebu, Clearpool

低交易成本适合高频信贷操作,但安全性与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Polygon

Centrifuge, Goldfinch

支持链下资产映射与 DAO 信用治理,成本低、扩展性强

Avalanche / Cosmos

Backed, WisdomTree

探索多链互通与基金治理合规,更多为实验性质部署

趋势观察:Ethereum 生态仍是 RWA 资产的主阵地,尤其适合基金、债券等高合规资产;而信贷类 RWA 开始向低成本、高吞吐量链迁移。

3.2.2 区域政策与监管友好度对比

地区

监管态度

代表政策

关键影响

美国

强监管,路径不一

SEC / CFTC 合规审查 + Reg D/S/CF 框架

大型机构偏好 Reg D 模式,如 Securitize 与 BlackRock

欧盟

开放、统一

MiCA 法规落地(2024)

明确区分电子货币代币与资产参考代币,有利合规机构操作

新加坡

高度友好

MAS 沙盒 + RMO 牌照

支持 RWA 产品试点与多币种清算,Circle、Zoniqx 已入驻

香港

逐步开放

SFC VASP 机制 + 虚拟资产 ETF 政策

支持合规代币化基金上线,推动本地 TradFi–Web3 融合

迪拜(VARA)

最积极

多层牌照框架 + 项目沙盒

成为中东 RWA 实验枢纽,吸引 Plume、Matrixdock 等部署

亚洲部分地区(新加坡、香港、迪拜)在 RWA 的监管设计与创新推动上走在前列,逐渐成为资金与项目聚集中心。

3.2.3 机构参与情况分析

机构对 RWA 的参与正从“观察试点”走向“实质部署”。根据市场追踪,当前主要机构玩家包括:

类型

机构名称

参与路径

资管巨头

BlackRock、Franklin Templeton、WisdomTree

发行链上基金、货币市场产品;通过 Ethereum/Stellar 发布稳定收益工具

券商/发行平台

Securitize、Tokeny、Zoniqx

支持合规股票/债券/基金发行,整合传统证券账户与链上持仓

加密原生协议

Ondo, Maple, Goldfinch, Centrifuge

搭建 RWA 原生结构,服务 DAOs、Treasuries、DeFi 生态

交易平台/合成协议

Backed, Swarm, Superstate

提供 Tokenized asset 二级流动性,探索 LP 权益组合与合规交易机制

机构角色逐渐多元化,从“发行者”拓展到“清算服务商”、“托管平台”与“二级交易撮合者”,RWA 将成为 Web3 与 TradFi 正面连接的桥梁。

4. 典型项目分析

以下围绕美债、私募信贷、大宗商品、股权等赛道,选取具代表性的RWA项目,拆解其代币模型、投资人结构、产品机制与收益逻辑:

4.1 美债赛道:Ondo Finance

Ondo Finance 是一家专注于将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特别是美债资产的平台,致力于为加密市场引入低风险收益资产,为投资者提供稳定且可组合的收益来源。它通过合规的方式,搭建起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间的桥梁,使美债能以代币化的形式在链上进行交易和使用。

•  Token Model:发行ERC-20代币,锚定链下美债ETF(如$OUSG对应短期美债ETF),1:1映射底层资产价值,每日自动结算利息。

•  投资人结构:以机构(家族办公室、资管公司)与合格投资者为主,通过Reg D/S合规路径准入,部分零售用户可通过DeFi协议间接参与。

产品机制:搭建“链上基金”架构,SPV(特殊目的载体)持有美债资产,智能合约管理申购、赎回与利息分配,支持链上质押借贷(如接入Aave、Compound)。

•  收益逻辑:

•  底层资产收益:$OUSG 等代币的基础收益来源于底层美债资产的利息收入。美债本身具有较低的风险和相对稳定的利息收益,这些收益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扣除平台管理费用(如 0.15% - 0.3% 的管理费)后,分配给代币持有者。

• DeFi 生态收益:当$OUSG等代币在DeFi生态中使用时,还能产生额外收益。比如将$OUSG 作为抵押品在借贷协议中借出其他资产,然后将借出的资产投入流动性挖矿或其他 DeFi 应用中获取收益;或者参与相关代币的流动性池,获取交易手续费收益等。

4.2 私募信贷赛道:Maple Finance

Maple Finance 是聚焦机构级链上借贷与 RWA 投资的多链 DeFi 平台,运行于以太坊、Solana 和 Base 公链,核心服务对象包括对冲基金、DAO、加密交易公司等机构客户。其通过简化传统金融的复杂流程,提供低抵押贷款、代币化美债及贸易应收账款池等产品,2025 年 6 月资产管理规模(AUM)突破 24 亿美元,成为机构进场趋势下的代表性私募信贷平台。

  • Token Model:
    • 核心代币:SYRUP(ERC-20 标准),总供应量 1.18 亿枚,当前流通量约 1.11 亿枚,近乎全流通状态,减少了潜在卖压。
    • 核心功能:
      • 质押机制:SYRUP 持有者可质押代币成为 “风险分担者”,在贷款违约时优先用于弥补损失,无违约时则分享平台奖励(如手续费分成)。
      • 价值捕获:平台每笔借贷收取 0.5%-2% 手续费,其中 20% 用于回购 SYRUP 并分配给质押者,形成代币价值支撑。
  • 投资人结构:机构出资方(对冲基金、加密VC)提供大额资金,DeFi金库(如Alameda Research早期参与)补充流动性,借款人需通过链下尽调(KYC、信用评级)。
  • 产品机制:采用“去中心化信贷池”模式,智能合约匹配借款需求(如SME营运资金、加密矿企贷款)与资金供给,自动执行还款、违约清算(通过Chainlink预言机验证链下还款数据)。
  • 收益逻辑:
    • 基础收益:放贷人通过提供流动性获取借款利息,收益与产品风险挂钩(如 High Yield 因投向高风险资产,收益率高于 Blue Chip)。
    • 平台分成:质押者通过质押 SYRUP 获得平台手续费分成(20% 手续费用于回购 SYRUP 并分配),同时承担违约风险补偿责任。
    • 生态协同:机构借款人通过低成本快速获取流动性,支持其加密交易、套利等业务,间接推动平台借贷需求增长,形成 “借款 - 放贷 - 收益分配” 的闭环。

4.3 大宗商品赛道:Paxos Gold($PAXG)

Paxos Gold 是由合规金融科技公司 Paxos 发行的黄金代币化产品,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实物黄金的链上流通与高效管理。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黄金的保值属性与区块链的可编程性结合,让投资者无需承担实物黄金的存储、运输成本,即可便捷参与黄金投资,同时支持 24/7 全球交易与 DeFi 生态协同。

  • Token Model:
    • 核心代币:$PAXG(ERC-20 标准),严格遵循 1:1 锚定规则,每枚代币对应 1 盎司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认证的标准实物黄金,由 Brink’s 等全球顶级托管机构负责仓储与安保。
    • 发行与销毁机制:用户申购 $PAXG 时,Paxos 同步增持等量实物黄金;赎回时,代币销毁并释放对应黄金,确保链上代币总量与链下黄金储备完全匹配,杜绝超发风险。
  • 投资人结构:零售投资者(通过加密交易所、钱包申购)、机构(配置黄金敞口的资管公司)、DeFi协议(作为抵押品补充稳定币发行储备)。
  • 产品机制:智能合约关联托管机构的黄金储备证明(通过Chainlink PoR预言机验证),支持随时赎回实物黄金(需满足最低额度与手续费要求),也可在DEX(如Uniswap)自由交易。
  • 收益逻辑:黄金的长期价值增值(对抗通胀)+ 链上交易/抵押的流动性收益(如质押$PAXG生成$DAI,再投入DeFi挖矿);Paxos 收取赎回手续费、托管费及交易服务费,覆盖黄金仓储、审计与技术维护成本,形成可持续运营闭环。

4.4 股权赛道:xStocks(Backed Finance 美股代币化平台)

xStocks 是瑞士金融科技公司 Backed Finance 推出的美股代币化平台,通过 Solana 区块链将特斯拉(TSLAx)等美股转化为链上可交易代币,核心目标是打破传统股市的时区限制与流动性壁垒,同时整合 DeFi 生态实现股票资产的可编程性。截至 2025 年 7 月,其代币已登陆 Bybit、Kraken 等交易所及 Raydium 等 DEX,成为股权代币化领域 “全天候交易 + 链上复用” 的代表性案例。

  • Token Model:
    • 核心代币:基于 Solana 的 SPL 标准发行(如 $TSLAx 对应特斯拉股票),1:1 锚定链下标的股票,每枚代币由 Backed 联合合规机构(美国 Alpaca Securities、瑞士 InCore Bank 等)托管的 1 股真实股票背书。
    • 价格机制:通过 Chainlink 预言机实时同步美股价格,传统市场休市时(如周末、假期),以最后收盘价为参考,由链上供需自主形成交易价格,具备 “预测市场” 属性。
  • 投资人结构:无严格合格投资者限制(需通过交易所 KYC),覆盖个人投资者(通过 Bybit、Kraken 或 Solana 钱包申购)、小型资管公司(配置碎片化美股敞口)。
  • 产品机制:
    • 发行与托管:Backed 预先购入标的股票,由合规券商与银行托管,按 1:1 比例在 Solana 链上铸造对应代币;赎回时,代币销毁并释放链下股票,确保储备透明(通过 Proof of Reserve 机制定期验证)。
    • 权益处理:不支持股东投票权与股东大会参与权,但股息收益通过 “代币空投” 实现 —— 标的股票分红后,Backed 按持股比例向代币持有者增发对应数量代币,间接传递经济利益。
    • 链上流通:支持 24/7 交易(突破传统股市时间限制),可在中心化交易所(Bybit、Kraken)与去中心化平台(Raydium、Jupiter)交易,同时具备跨链潜力(未来计划接入跨链桥)。
  • 收益逻辑:底层股票的增值与股息收益 + 链上交易的流动性溢价(碎股交易、24/7市场);Backed 收取代币发行费、托管费及交易通道费,覆盖合规与技术成本。

4.5 RWA 基础设施赛道:Plume Network

Plume Network 是一个专注于现实世界资产(RWA)的全栈式区块链平台,旨在搭建传统金融与加密领域的桥梁,将各类现实资产高效地上链并实现与 DeFi 生态的融合,解决 RWA 项目在资产上链过程中面临的合规、流动性及用户体验等难题。

  • Token Model:
    • 核心代币:$PLUME(ERC-20 标准),总供应量 100 亿枚,59% 用于社区激励与生态建设。代币功能包括支付链上手续费、参与治理投票、质押获取收益分成,以及作为生态内资产交易的结算媒介。
    • 激励设计:用户通过平台配置 RWA 资产(如房地产代币、信贷凭证)时,除基础收益(10%-20% 年化)外,可额外获得 $PLUME 奖励,奖励比例与资产持有周期、质押额度挂钩,以此提升生态粘性
  • 投资人结构:机构端有 Brevan Howard Digital、Haun Ventures 等头部资本注资并推动旗下资产上链试点;零售及加密原生用户则通过 Passport 钱包参与交易与挖矿,以追求 “传统资产 + 加密收益” 组合的个人投资者为主,注重合规性与跨链机会。
  • 产品机制:
    • 资产分类管理:涵盖收藏品(如球鞋、宝可梦卡牌、手表、葡萄酒和艺术品)、另类资产(私募信贷、房地产或绿色能源项目)、金融工具(股票或公司债券)等多类资产,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用户。
    • 套件支持体系:
      • Arc:标记化代币发行系统,助力资产以 NFT、代币或组合资产等灵活形式上链,优化资产发行结构,提升流动性。
      • Nexus:RWA 赛道专用预言机,保障链上信息与链下资产数据的准确同步,为交易和收益计算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 Passport:聚合资产管理工具,整合不同代币标准及链上 DeFi 可组合性的智能钱包,用户通过该钱包可便捷参与各类 RWA 资产操作与 DeFi 应用,如 yield farming 等。
      • SkyLink:跨链桥,通过镜像 YieldToken,让用户无需许可即可获取机构级 RWA 收益,打破链间壁垒,拓展资产流通范围。
      • 合规保障:依赖不同地区的合作伙伴,灵活切换牌照以满足各地监管要求,从开发到运营提供全套合规解决方案,为资产上链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保驾护航。例如,其支持的 ERC 3643 标准利用内置去中心化身份系统 ONCHAINID,确保只有符合特定标准的用户才能持有代币,维持监管合规性。
    • 收益逻辑:
      • 用户收益:用户参与平台上不同资产项目,可获取资产本身的收益,如绿色能源项目的稳定收益;同时,通过质押 $PLUME,可分享平台交易手续费等收益,还能在资产价格波动中通过交易获取资本利得。例如在收藏品资产类别中,用户可参与资产的扫货、抵押借贷及资产合成交易,捕捉价格变动带来的收益机会。
      • 平台收益:Plume 通过收取资产发行费用、交易手续费以及为机构提供服务的费用等,覆盖平台运营成本并实现盈利,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作模式。同时,随着生态的繁荣,$PLUME 代币的需求与价值有望提升,为平台带来额外的代币增值收益。

5.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RWA 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坦途,其本质是 “传统资产逻辑” 与 “区块链去中心化哲学” 的碰撞与妥协。以下从五大维度直击核心矛盾,揭示行业避不开的 “结构性难题”:

5.1 法律与监管:规则适配的动态平衡

  • 监管套利的双刃剑:当前 RWA 项目多选择 “离岸注册 + 在岸运营” 模式(如 BVI 公司发行、美国用户参与),看似符合 Reg D/S 框架,实则埋下 “法律管辖权冲突” 隐患。例如,欧盟 MiCA 视美债代币为 “资产参考代币”,而美国 SEC 可能将其界定为 “证券”,一旦跨区域交易爆发纠纷,投资者将面临 “无处维权” 的困境。
  • 权属定义的灰色地带:SPV 架构号称 “代币 = 权益凭证”,但链上代币转让与线下资产过户的法律衔接仍是空白。若某房产代币持有者因债务纠纷被起诉,法院能否直接冻结其链上代币对应的线下产权?目前全球尚无司法判例支持,这种 “法律断层” 使 RWA 沦为 “自证合规的数字白条”。

5.2 估值与透明度:数据可信度的边界

  • 数据操控的暗门:Chainlink 等预言机虽号称 “去中心化”,但其抓取的链下数据(如企业债评级、房产估值)仍依赖标普、仲量联行等中心化机构。若某私募信贷协议与评级机构合谋篡改违约率数据,链上智能合约将基于虚假信息执行清算,形成 “数字背书的系统性欺诈”。
  • 动态估值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之间存在权衡:标准化资产(如美债)可通过高频数据更新实现精准定价,但非标资产(如私募股权)的价值评估周期较长,链上代币价格可能与实际资产价值存在滞后,这种 “错配” 可能引发套利或清算风险。

5.3 流动性与可组合性:生态协同的现实约束

  • RWA 代币的流动性呈现明显的分层特征:美债、黄金等标准化资产因市场接受度高,在 DEX 和 CEX 均有一定交易深度,但私募信贷、股权等非标资产的二级交易仍较清淡,主要依赖协议内的赎回机制,这与 “区块链提升资产流动性” 的初衷形成一定差距。
  • 跨链与跨生态的可组合性面临技术与信任双重挑战:尽管跨链桥和 Layer2 方案试图解决不同公链间的资产流通问题,但跨链过程中的资产托管、手续费成本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削弱 RWA 与 DeFi 生态的协同效率。例如,某条链上的美债代币如需质押到另一条链的借贷协议,中间环节的信任成本可能抵消链上组合的收益。

5.4 风控体系落地:线上线下的风险传导

  • 链上风控规则难以完全覆盖链下风险:智能合约可通过抵押率、清算阈值等参数控制链上风险,但对链下资产的实际违约(如企业债发行人破产、房产抵押品损毁),链上机制往往只能被动响应,难以主动介入处置,这种 “风控断层” 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
  • 系统性风险的交叉传导值得关注:RWA 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联性较强(如美债 RWA 受利率政策影响),而 DeFi 生态的杠杆机制可能放大这种关联性。当传统市场出现波动时,RWA 代币的价格波动是否会通过质押借贷等渠道引发链上流动性危机,仍需更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5.5 技术基础设施与信任桥梁:去中心化的渐进性

  • 现有区块链性能与 RWA 的规模化需求存在差距:以太坊等公链的吞吐量和 Gas 费问题,使得大规模机构资金参与 RWA 交易仍存在障碍,尽管 Layer2 和新公链在性能上有所突破,但生态成熟度和安全性尚未完全得到机构认可。
  • 信任机制的构建仍是混合模式:RWA 虽强调 “去中介化”,但实际运作中仍依赖托管机构(如黄金的仓储方、债券的托管银行)、审计机构(如储备验证)等中心化角色,这种 “技术去中心化 + 信任中心化” 的混合模式,是当前阶段的现实选择,但其长期是否会演变为 “区块链赋能的传统金融”,尚未有明确答案。

RWA 的发展本质是一场跨体系的融合实验,其挑战既源于技术落地的客观限制,也来自于金融逻辑与技术哲学的深层磨合。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行业、监管与技术的共同演进,而非单一维度的突破,其最终形态仍有待市场的持续探索与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抽Vision Pro赢1万U,每日打卡即送!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