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割裂与链抽象:限制 RWA 发展的元凶及其解决方案

CN
12 小時前

撰文:白丁,仙壤

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而RWA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和DeFi的桥梁。房地产、艺术品、债券、黄金等传统资产一旦转化为链上代币,便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产流动和所有权分拆,这是一场毋庸置疑的金融技术革命。

根据当前的市场数据,非稳定币类RWA的市值已达337亿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一切成绩得益于区块链在资产托管与流通层面的免信任和透明化,但很显然,RWA也在面临流动性碎片化和安全层面的挑战。

RWA的概念源于区块链对传统资产的数字化改造,将实物资产映射为可编程的代币,从而吸收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根据最新报告,RWA代币化市场正以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50%的速度扩张,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DeFi的成熟、监管环境的改善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涌入。

对于传统行业的公司而言,发行RWA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首先,它拓宽了融资渠道。传统融资方式往往依赖于银行贷款或股票发行,但这些方式门槛高、周期长。通过RWA,公司可以将房地产或知识产权等资产代币化,直接吸引全球的投资者,实现低成本融资。例如,一家房地产公司可以将物业分拆为数千份代币,每份仅需数百美元,这种低门槛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RWA提升了资产流动性。如艺术品或私募股权往往流动性极差,交易从提出到成交动辄数月,如果通过链上化的RWA代币,这些资产随时可在二级市场即时交易。

然后,RWA促进了金融业务创新和风险的有效分散。传统投资机构可通过代币化创建新型金融产品,如收益代币(yield-bearing tokens),代币投资者可以从资产收益中获取分红。同时,房产等重资产的RWA化可以分拆所有权吸引多元化的投资者,有效分散风险。

此外,RWA还增强了某些公司的竞争力。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司更易获得Web3生态内资源以及投融资机构的青睐。如去年8月,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完成全国首单基于新能源资产的RWA方式融资,将朗新拥有的部分充电桩作为RWA锚定资产,融资金额达到了一亿人民币。

总体而言,RWA可以为传统公司注入活力,帮助它们从封闭的本地市场转向全球范围内的开放体系。然而,尽管RWA意义非凡且发展迅猛,一个核心痛点却制约了其增长:Web3世界中,公链太多了,流动性被分置在上百条公链上,割裂极其严重。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传统互联网领域也屡见不鲜。在万维网(WWW)成为主流的文本数据传输协议之前,曾存在多个竞争对手,如Gopher、Archie、WAIS、Usenet和BBS等,这些系统或协议都能提供文件检索、论坛交流或文件传输功能,但因为种种限制因素最后各自为政,没有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共识。

而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年提出万维网的概念后,凭借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支持和用户友好性实现了快速普及,到1995年,万维网基本确立了主导地位,结束了互联网文本传输协议鱼龙混杂、互不兼容的状态,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统一、开放、包容的网络体系。

相比于传统互联网,区块链由于和金融资本、地缘政治等因素深度绑定,长期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人人都想做公链,即使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还远未像传统互联网一样实现技术标准上的统一,时至今日依然是多极化的状态。很多公链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标准,更有自己独立的生态,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流动性碎片化:

如Ethereum、Solana、Sui等不同公链各有优势,但资产无法无缝跨链流动,交易者被迫局限于特定链的流动性池中。

例如,一款在Ethereum上发行的RWA代币,可能无法轻松地转移到Solana上去。这一痛点放大为系统性问题。

首先,流动性不足导致价格波动大。单链RWA的交易量往往有限,容易受大户操控,投资者面临高滑点风险

其次,机会成本高。用户需在多链间切换钱包和资产,增加操作复杂度和安全隐患。

第三,从生态视角,单链发行阻碍RWA与DeFi的深度整合,无法充分利用跨链DeFi收益获取或借贷机会。

这就是区块链的「孤岛效应」,不同链的共识机制和代币标准(如ERC-20 标准和 SPL标准)不兼容,资产转移又需要依赖跨链桥,而这些桥往往是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跨链桥不仅影响了RWA的发展,更限制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当前跨链技术及其痛点

为解决区块链孤岛问题,各种跨链技术应运而生,但大多数解决方案都无法完美的实现多链流动性的转移,更何况很多跨链桥并不支持RWA资产。时至今日,最简单粗暴的多签跨链桥依然占据主流,但这种方案已经出现了无数故障。截至2025年6月,跨链桥遭黑客攻击造成的损失超过28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多签跨链桥。

对于RWA而言,由于其涉及高价值实物资产,任何安全漏洞都可能导致巨额损失,这比单纯的Web3问题复杂得多,也难解决的多。所以,跨链问题成为了RWA的发展瓶颈之一,如何高效调动多链生态内的流动性是个严肃的问题。

传统跨链桥的另一个显著痛点是延时过长。多签桥的验证需要多个节点达成共识,从Ethereum到Solana的资产转移可能需要数分钟到半小时,而习惯了传统金融体系里即时支付的人显然无法忍受这一点。在高频交易场景下,高延迟会严重制约RWA的流通效率,特别是在市场波动时,秒级延迟就可能导致大额损失。

跨链桥的操作体验又是一大瓶颈。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用户若想用 A 链的 B 币购买 C 链的 D 币,及所谓的「ABCD 交易」,需经历繁琐步骤:先在 A 链 DEX 兑换为两条链共有的资产,再通过跨链桥转移到 C 链,最后在 C 链 DEX 完成交易。

整个过程需要用户至少在三个dApps中手动完成,这不仅涉及多链钱包切换、gas费支付,还需理解桥接协议的操作逻辑,非资深Web3用户根本难以驾驭,潜在Web3用户因跨链操作复杂而放弃参与链上交互的,几乎要占到95%以上,极大限制了RWA的普及和Web3生态的扩展。

链抽象的兴起及案例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传统跨链桥在安全性、速度和用户体验上的局限,已难以满足RWA快速增长和Web3生态扩展的需求。中心化风险、交易延迟以及繁琐的操作流程,不仅阻碍了RWA资产的全链流动性,还限制了非资深用户的参与,拖累了Web3的普及进程。

在这一背景下,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作为一种新兴理念逐渐受到关注,为解决跨链互操作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链抽象是Web3的一个宏大愿景,指的是通过单一用户界面屏蔽各种复杂的操作细节与繁琐的组件,让用户无需感知各大公链和流动性池的存在,可以在单一平台一键式的交平台帮助用户自动获取不同公链生态内的流动性,通过「解析用户意图→拆单→路由→成交」的方式提供最佳的交易体验。

比如在UniversalX平台内,我们可以看到CRV代币在4条公链上的流动性分布情况,平台可以把用户的大额买单自动拆分为多笔小额买单,分别在不同的池子里交互,以获得最小的滑点磨损。要实现这种效果,背后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全链交互体系。

除了UniversalX,其他的一些前沿项目已开始充分探索链抽象和意图平台的潜力,尝试通过无桥互操作和统一结算机制,重塑RWA的发行与流通模式。

以PicWe为例,该方案通过omni-chain基础设施聚合全链流动性,以及一键发行RWA,为AK BUURA能源集团的Isfayram一期小型水电站,通过RWA公开募资100万美元。围绕着PicWe的全链RWA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到链抽象对RWA的影响所在。

PicWe为IRO(首次公开RWA发行)的RWA资产构建了一套以稳定币WEUSD作为交换媒介、以用户意图为导向的全链swap系统,核心在于消除传统桥接的依赖。这种设计屏蔽了链间操作的复杂性,优化了流动性和安全性。

PicWe的链抽象实现以Chain Abstract Transaction Model (CATM)为核心模型。这一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交易协调框架,在PicWe接入的每一条链上部署标准化合约,这些合约充当状态同步和执行节点。不同于传统跨链方案依赖中介桥的「锁定-铸造」流程,CATM采用意图驱动的执行逻辑:

用户在源链提交交易意图,系统通过合约网络自动匹配和结算,而无需用户手动干预链间转移。 这一抽象层将多链视为一个逻辑统一体,用户感知到的仅是一个单一的交易入口,底层则由合约处理验证、路由和释放,确保意图在多链间原子化执行。

支撑CATM的关键技术是Omni-Chain Permissionless Bidding Orchestration Protocol (OPBOP),一个开放式竞价协调协议,允许任何流动性提供者(LP)无许可参与跨链订单匹配。OPBOP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一个去中心化的拍卖市场:

当用户发起跨链购买意图时,协议广播订单细节到目标链的合约池,LP们基于实时报价竞标提供所需资产。竞价过程嵌入时间衰减机制——初始报价较高,随着更多LP响应,价格渐降,直至达到最优匹配。

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低门槛的流动性注入,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鼓励LP主动桥接供给缺口,避免了传统桥的静态锁定。

如果说OPBOP是PicWe完成链抽象swap的技术基础,稳定币WEUSD则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媒介。

WEUSD由用户抵押USDC进行1:1铸造,可以随时赎回。在我们前文提到的」ABCD交易「的具体过程,A链的B币先swap成A链的WEUSD,再由PicWe的智能合约自动转化为C链的WEUSD,最后再swap成D币。这个过程整个都在PicWe交易所中一键完成,用户根本感知不到跨链桥和WEUSD的存在,就好像自己的B币直接换成了D币。

在DeFi中,WEUSD将作为借贷抵押物,实现多链yield farming;在RWA平台,它桥接TradFi资产如债券或房地产代币,确保合规流通,并承接RWA资产的收益结算;在跨链支付中,WEUSD成为全链交换媒介。

随着PicWe接入的链越来越多,甚至接入所有公链后,WEUSD将成为整个区块链生态的结算层,为DeFi、RWA平台、跨链支付提供支持。如果这一进程能够有效推进,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套标准化的RWA全链流动协议出现。

结语

RWA的崛起为Web3开启了连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生态的广阔前景,但跨链流动性的碎片化、安全隐患和用户体验的复杂性,始终是制约其潜力的核心痛点。单链发行导致的孤岛效应、传统跨链桥的高成本与延迟,以及非资深用户的参与门槛,共同抑制了RWA的全球流通与Web3的创新活力。

链抽象作为新兴范式,屏蔽了多链操作的复杂性,为资产无缝流动提供了可能。链抽象不仅有望破解跨链互操作性困境,还能为RWA赋予更高的资本效率与安全性。也许未来链抽象技术的成熟之际,跨链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才能推动RWA从百亿迈向万亿市场,真正实现传统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